新住民第二個家 扶緣協會辦多項培力課程(摘自中國時報/記者張亦惠 2018/7/13)
暑假來臨,扶緣服務協會辦理新住民二代品格教育暨才藝培訓課成及一連串新住民文化體驗活動,讓新住民姐妹們向民眾分享家鄉文化、互相交流,也提供家人工作繁忙、暑期沒有規劃的新住民二代能夠在暑假時間,培養良好品德並學習不同才藝的機會。扶緣服務協會社工周恩妮表示:協會2年前開始舉辦新住民二代培力,今年7月7日到8月18日每周六上課,共有23位孩童參加,報名的孩子多是幼稚園及低年級,課程包括舞蹈培力、生活飲食方面的教學。陳姓新住民姐妹說,扶緣像是第二個家,在這裡認識很多跟她一樣離鄉背井到台灣的姐妹,除了學習台灣生活知識,彼此互相幫忙、聊天,跟不同國家的姐妹分享自己家鄉的文化,除了加深自我認同也排解鄉愁。
空汙法修法 「自燃」也要罰 (摘自聯合報/記者魯永明 2018/7/16)
空汙影響國人生命健康受到關切,立院修正通過空汙法,放寬農村常見露天燃燒稻草認定,降低罰鍰,嘉義縣環保局為改善空汙,配合環保署衛星遙測火點監測平台,啟動無人機天眼監控,布下天羅地網稽查,一期稻作收成期發現97件露天燃燒,卻只查到2件有行為人,因新修正空汙法還未實施,依舊空汙法處罰,每件罰5000元。縣府秘書長兼環保局長顏旭明說,從空中地面布下綿密「天羅地網」,取締露天燃燒,研究顯示露天燃燒產生懸浮微粒(PM10)及細懸浮微粒(PM2.5)是造成空汙元凶,嘉縣30%PM2.5來自農作燃燒。
長庚打造醫網 響應醫療分級 (摘自中國時報/記者張伊珊 2018/7/17)
為響應分級醫療政策,嘉義長庚醫院16日起,正式與嘉義縣市等300多家醫療院所結盟,進行雙向轉診,成立「好在嘉醫,活絡社區照護合作」,診所將病人轉至醫院,醫院則視病患恢復情況,媒合到住家附近合作診所。新港鄉昌模診所醫師林昌模分享,日前轄內有祖孫3人,陸續出現咳嗽及發燒等症狀,謝母先把4歲的哥哥帶至嘉義長庚就診,同時轉述3歲的弟弟也已發燒住院5天,擔心會交互感染,經檢查疑似中耳炎所引起,後因病情漸穩,便透過電子轉診平台,交由昌模診所接續治療,一方面避免舟車勞頓,二方面也可降低部分負擔140元。
配合政策種黑豆 食品廠商不青睞 半數銷不出去(摘自聯合報/記者謝恩得 2018/7/23)
稻米生產過剩,加上進口雜糧太多,農委會農糧署推廣栽種大豆等國產雜糧,新港鄉農會大力配合農糧署,3年前推廣契作黑豆,去年栽種面積達110公頃,是全台各鄉鎮最大,去年11月陸續採收後,發現銷售困難,主要是國產黑豆價格高於進口2、3倍,造成新港鄉農會目前冷藏室仍庫存160公噸,今年契作只好減半。新港鄉農會推出自創品牌「黑娘媽」,不添加防腐劑、沒人工色素和香料的黑豆蔭油、蔭油膏,還有黑豆粉、黑豆茶、黑豆米香等產品,強調非基因改造,採收後全程冷藏,農會人員說,進口豆的船運期很長,豆類最怕不新鮮變質。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建議,政府應規定廠商若進口雜糧,要購買一定比例的國產雜糧,否則廠商想追求低成本,造成國產雜糧銷售不振。農糧署嘉義辦事處主任羅山懿表示,農糧署一直在找廠商,協助新港農會的黑豆開發更多通路。
嘉縣掩埋場回饋訂法源3鄉9村受惠(摘自自由時報/記者林宜樟 2018/7/24)
嘉義縣政府訂定「嘉義縣公有垃圾衛生掩埋場營運回饋辦法」,有掩埋飛灰穩定化物掩埋場周邊村里,可獲得回饋金或免徵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等,預估一年回饋金280餘萬元,辦法明訂有水上鄉、民雄鄉、新港鄉共九村可獲得回饋。環保局代理局長劉明全說,全縣去年進鹿草焚化廠處理的垃圾總量約二十七萬噸,產生飛灰一萬四千多噸,每掩埋處理一公噸飛灰穩定化物提供200元回饋金,財源來自嘉義縣廢棄物清除處理基金。回饋辦法明訂回饋金分配比例,掩埋場所在的鄉(鎮、市)公所分配20%,主要受影響村里為掩埋場所在地水上鄉塗溝村、民雄鄉松山村、新港鄉潭大村,分配40%,且三村居民可免徵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相鄰村里為水上鄉大堀村與粗溪村、新港鄉安和村與南港村、民雄鄉東興村與三興村,分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