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郵路變化
戰後郵件運輸方式分成鐵路運輸(臺糖五分仔火車)、郵局自運以及嘉義縣客運(林仔抱)托運。嘉義郵局早班將總包郵件,運到嘉義火車站後方的北港車頭(註1),將郵件袋點交給五分仔火車長後運往新港、北港,早上7點抵達新港車站後,再由新港郵局早班郵務人員騎乘腳踏車、三輪車接送郵包,點交無誤後運回郵局整理,上午9點各區郵差即開始騎著腳踏車出門投遞信件。
1956年(民國45年)8月1日全臺灣20個重要城市開始辦理限時郵件投遞,所獲成效佳評如潮,新港郵局亦於隔年9月1日,將市區列為限時專送區(註2),1970年(民國59年)全鄉皆納入限時郵件投遞範圍。故五分仔車除了早班總包郵件外,又分別於中午12 時及午後16 時20 分,分批將限時郵件送抵新港車站。
1981年(民國70年)北港糖廠嘉義線五分仔車停駛前(1982年停駛),嘉義至新港郵路已全面改由郵局汽車自運,五分仔車運郵一甲子終成絕響。限時郵件則委託嘉義客運代轉,分別於中午12:30及晚上20:30送抵新港,由負責限時投遞人員接送。
限時郵件線路以客運嘉義—月眉潭—北港線為主,接送地點在中山路電力公司前面交接;偶爾因班次之故改為嘉義—民雄—北港線,則改在福德路新港國中前站牌交接。一般限時郵件當天完成投送,晚班限時郵件,若是新港街區(市內)即時投遞,市外隔天一早投遞。當時除限時郵件(含行政訴訟掛號文書)以機車投遞外,一般郵件還是以腳踏車為主,一直到1989 年(民國78 年)才全面改發機車投遞。
電信發展與革新
1950年代是臺灣電信復甦期,裝設電話機是一筆昂貴的開銷,一般在大都市得花費將近14個月的薪水,申請和裝設更是費時耗工。1960~1970年因用戶增多費用稍降,全臺裝機才漸次普及,惟新港農業村鎮普及率仍偏低,除了街面店家外,周圍村落寥寥可數。根據新港電信局退休資深員工張銘樹(註3)回憶,民國63年進入新港電信局服務時,總號數不超過100戶,其中001~008皆為新港農會,還滿容易記著誰家電話號碼的。
當時安裝電話距離攸關收取費用,尤其是距離通信機房愈遠費用愈貴。主要費用包括裝置費、裝機材料費(界外工料費,註4)、換選號費以及電話保證金。
中庄村耆老余俊雄回憶他因生意往來需要,是村內第一個申請電話的用戶,當時為了安裝電話花費金額,足以購買一甲土地還有剩。到了民國65年新港鄉大潭村民張銘地安裝電話時,因為是大潭村第三戶安裝用戶,所以負擔稍微減輕一些,不過也花費約一萬元新台幣,也足以購買一分農地了。
可知當時農村社會,安裝電話所費不貲,因此並非家家戶戶都能負擔得起,基於鄰里情誼先安裝電話者,就儼如公用電話般,筆者童年常來回跑腿傳喚鄰居接聽電話,就如同家常便飯一般。
在早期未有自動交換設備(直撥電話)時,仍須仰賴大量人工接線生,故新港電信局除了局長、窗口辦理業務員、送電報員外,還有6~7位24小時輪值的人工接線員。當時通話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叫號、叫人及傳呼,其中最常見的是叫號方式,即用戶端透過手搖式電話,先接通電信局接線員,告知欲接通的地區(局碼),再加上受話戶電話號碼,兩者接通才開始計時收費。
叫人與傳呼則是在電話未普即時,一種權宜措施,有別於後來所發展的「BB Call」、「傳呼機」。早期因安裝電話費用高昂,可以打通電話至電信局,再請電信局負責遞送電報人員,找到指定受話人接聽電話,再開始計時收費,因為是指定人員接聽電話,所以收取費用最貴,是當時叫號服務費率的3倍。
傳呼則與上述叫人方式類似,只是不指定接聽對象,家人或親朋好友都可以,費用介於兩者之間。不過傳呼與叫人通訊,並非全面普及於新港鄉全境,而是僅限定於新港市街四村(宮前村、宮後村、福德村、大興村),以及中庄村、古民村等近距離村落。電信局除了通話服務之外,還有電報通訊服務,電報員需熟記4 位數字電碼,才能迅速解譯及傳送。那個年代電報除了商場往來、至親好友互通訊息外,一般民眾非緊急事故、噩耗通知多半不曾使用,久而久之,當聽到有人登門高喊「電報」,心頭難免為之一驚。
1977年(民國66年)5月20日新港全面改為直撥自動電話,不再透過人工接線員轉接,熟悉的接線員聲音及電報服務,自此走入歷史舞台。當時新港電信局、郵局雖已分辦,但還同在第二代舊郵局辦公,空間不足,為因應自動交換設備建置,乃在縣道157 往潭大村方向(福懋加油站南方)設立機房。
1978年(民國67年)2月16日,第二代新港郵局拆除重建,電信局暫時租借中山路113 號民宅(新港德育醫事檢驗所)繼續服務,1981 年(民國70年)第三代電信局、郵局建物完工後,才搬回來現址辦公,電信機房則陸續擴增南崙、月眉潭二處,連同原來的機房共計三處,日夜服務新港地區(註5)。
隨著直撥自動電話逐漸普及,公用電話也開始廣設於各地,方便外出撥接聯絡使用。1973 年石油危機,民眾囤積銀鋁混鑄的一元硬幣,公用電話爆發無幣可投窘況,中央銀行緊急鑄造公用電話專用代幣兌換應急,石油危機之後,1976年回收銷毀,日後推陳出新陸續有光學公用電話卡、IC公用電話卡的出現。
國營化與民營化的變革
近年為因應市場競爭及突破郵政經營限制,2002年( 民國91年)7月郵政法修正完成,並於2003年(民國92年)1月1日交通部郵政總局正式改制成立「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型態由政府機關改制成國營事業機構,概括承受改制前郵政總局之資產與原有業務。新港郵局隸屬於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嘉義郵局第37支局,目前為丙級支局。
至於電信局原為隸屬於交通部電信總局的公務機關,於1996年依據修改的「電信三法」,即《電信法》、《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進行公司化,轉為國營事業的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起推動民營化政策,逐步釋出政府持有股份,2005年8月12日政府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由國營事業移轉為民營企業,新港電信局目前隸屬於中華電信南區分公司—嘉義營運處新港服務中心。
結語
隨著通訊科技日新月異發展,電話機從手搖式、撥盤式到按鍵式,以迄今的觸控、聲控形式,公用電話計費從投幣、光學卡到IC卡。在歷史洪流中,曾經迴盪耳際溫柔婉約的「接線員聲」、或者連環奪命式的「嗶、嗶、嗶」聲,抑或曾令人膽戰心驚的「でんぽう」(電報)喊叫聲;再想想身旁的公用電話,是否不經意的日漸消失,有多久沒有提筆貼郵票寄信了呢!在行動智慧裝置人手一機的時代,享受便利通訊的同時,僅以此篇向新港郵局、電信局(郵便局)默默奉獻付出的諸位先進,致上最高敬意,有你們的犧牲貢獻,才能再現百年風華。
感謝葉壬林先生提供戳、封、片及郵史諮詢,火車郵票俱樂部會長魏耀林先生、林英敏先生、陳素雲老師、蔡玉村校長、頂菜園鄉土館陳明惠理事長等人,提供相關珍貴的照片與文物。新港郵局黃昱蕎經理提供文件說明,新港郵局資深退休稽查林敏雄先生、退休職員張銘鈴先生、林明琴女士,新港電信局資深退休員工張銘樹先生、中庄村耆老余俊雄先生、再發五金行方友君先生等人口述歷史資料。
註1:北港車頭在嘉義後火車站附近,為日治時期通俗地名稱呼,意思為往北港方向的小火車車站,1982年(民國71 年)8月北港糖廠嘉義線停辦客運業務後,站房拆除改建為台鐵嘉義後站,現為嘉義轉運中心。
註2:臺灣郵政管理局,《民國四十四年至四十八年臺灣郵政改進實紀》,臺灣臺北市:臺灣郵政管理局,1960,P.8。
註3:張銘樹,新港鄉中庄人,1974 年(民國63 年)進入新港電信局服務,2014 年(民國103 年)退休,在新港電信局服務長達40 年。
註4:界外工料費是指電話線在市內電話基本營業區域或大電話區之郊區以外者,其區域外一段另加收一次繳付埋設電線桿、線路等工資耗材的費用,第一位申請安裝電話戶者,常需支付這一筆龐大費用,以後其他申請用戶則享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便利,費用會少繳許多。
註5:新港鄉的南港村、板頭村、共和村屬北港電信局所管轄,電話區碼雖然也是05 開頭,但後面接著是781 xxxx,與新港電信局的374 xxxx,明顯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