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禮拜來,每天早上十點半左右,在騎車前往素園的路上,我都可以看到一群形形色色的老人,聚集在一棟鋼構簡易型的倉庫裡,外面插著幾根某農會產銷班的紅色旗幟,鐵門拉下一半,麥克風聲斷斷續續傳來,有人在裡面用力介紹某農產品的神效;路旁停滿了機車、老人四輪電動代步車或腳踏車;有幾次經過,正好碰到散場,迎面離場的群眾,大部分我都不認識,幾乎塞滿道路,有穿黃色背心的年輕人在忙著指揮交通;看起來,他們都不是走路前來,應該是住在街面外四村的人。
到底什麼誘因?沒幾天就能吸引這麼大一群人群聚在這裡,而且,每天愈來愈多,當我看到散場時幾乎每人手上都有一瓶醬油、礦泉水、味素或其他的,我知道了,原來這裡是王祿仔場!
五、六年前,我每天清晨前往新港藝術高中運動時,在忙亂、吵雜的早市,也看過類似場子,當年我觀察,那個場子大概持續了兩個多月。
之前,也曾聽到患者告訴我,在中洋村有專門「焢猴膠」的場子,存在了數個月,直到村內長輩的老年年金花光!
我常常很納悶,為什麼類似王祿仔場會陸續在新港社區出現?我們不是所謂文教鼎盛的鄉鎮,為什麼有許多人明知道被騙,還是禁不住走進去,甚至掏出錢購買?如果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可以像這樣被傳播、被接受、被落實,那該有多好!
元宵節前,新港鄉親開始談論廟口放鞭炮造成環境污染的事,甚至發表議論,某某人不夠格當基金會董事,而引起軒然大波;旅居台北的黃總裁提出願意捐獻七位數字以上的香油錢,以換來廟口不再放鞭炮;基金會永華董事長也在義工尾牙餐會上,正式呼籲奉天宮董事會,廟會活動不要再放鞭炮了,但是,建議歸建議,到底改善了多少,當半夜裡還是被鞭炮聲吵醒時,你就知道這些建議其實是沒有多大用處。
身為關心新港社區健康公共事務的「社區醫師」,我很早就注意到廟口鞭炮造成環境污染會影響健康的事,並且積極行動設法改善;1989 年基金會成立後兩年,是大甲繞境新港的隔年,我發起義工跟在大甲媽祖進香隊伍後面淨港掃街,清理所有鞭炮屑及香客丟棄的垃圾,同時期望用義工熱愛土地的心感動主事者少放鞭炮;然而因背後牽涉到商業利益,而且,宣導對象是全國各地輪番前來的媽祖信徒,效果很難累積,更不用說改變;另外,台灣常民信仰常暗藏許多盲點、是非不明的說辭,不再燃放鞭炮實在很難;但是,新港掃地義工並沒有放棄,後來,一年又一年的淨港掃街變成新港鄉親每年崇敬媽祖的一項儀式;義工掃地掃到了這種地步,廟方本身除了也加入掃街行列外,放鞭炮的壞習慣並沒有改變多少!
我也曾邀請大林慈濟醫院肺胸外科醫師,是國內肺癌早期篩檢、診斷及治療的真正專家——黃重傑主任,到基金會演講鞭炮燃放和PM2.5 升高及台灣肺癌發生逐年增加的因果關係,聽眾們認同,但是,廟口每天燃放鞭炮的壞習慣,還是改變不了!
反觀聚集在鋼架倉庫內王祿仔場的那群鄉親,只需幾瓶醬油、幾包味素,他們口袋裡的錢,便那麼容易被掏出來,我實在很納悶!
宏碁集團創辦人兼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先生說,台灣是半盲社會,僅重視「現在、有形、直接」的價值,忽略「未來、無形、間接」的價值,大概可以說明,王祿仔場及廟會放鞭炮的文化難以改善的原因,看來,未來基金會或扶緣或素園還有許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