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健康社區

【385期】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

作者:陳錦煌◎創會董事長

聖誕節前夕,偉泰哥、阿璇姊、士元兄、玻哥、阿蕊姨等素園的一家人,已經動腦筋,開始在倉庫中翻東找西,尋找可以用來佈置素園,增添歡樂氣氛的聖誕飾品,這對仍冒著寒流每天準時到素園上課的長輩們,每年到這個時刻,都是令人拭目以待且興奮不已的事。
謝謝靜文校長送來孩子長大後閒置不用的聖誕樹,手臂雖短但雙手靈巧有力的偉泰哥,以及創作力超強的阿璇姊,擔負整體修復、佈置的重責大任;我看到偉泰哥忙著一顆一顆地黏上聖誕燈,並在園區空地上豎起聖誕樹,而樹及牆壁上,仍然空空蕩蕩時,我帶些微微的盼望,半開玩笑地向偉泰哥說:如果我兩天後帶醫學生來,素園聖誕節的裝飾,可及時完成嗎?偉泰哥只是對我笑笑,不置可否。
想不到,當日下午五點多,夕陽光茫已沒入西天,我帶著醫學生來到陰暗的素園時,下車迎接我們的,竟是滿園光彩奪目、閃閃發光的聖誕節裝飾,好有素園一家團圓慶祝的氣氛!
從印尼嫁到台灣已經二十幾年的阿璇姊,女兒長大成人當老師了,在家沒事,到素圍幫忙創立姊妹的店,專長是冲泡咖啡及小點心製作,她很有「老人緣」,素園長輩們喜歡跟她一起種咖啡樹、澆水、修枝、採菓、曬乾、剝殼、磨粉、然後沖泡,每人都可分享素園種咖啡的生活樂趣;也在週一下午為長輩開設咖啡品嚐、製作小點心的體驗課程;有賓客來訪時,帶領士元、阿妙等志工們負責接待,同時行銷新港在地特產;看到阿蕊姨頭暈坐著不動,會主動幫忙量血壓,若有不正常立即通知雅楓秘書;素園有哪個角落髒亂會幫忙綠美化,甚至認養一隻被拋棄的流浪鸚鵡,成為素園一家的新成員;中午阿月姊吃不下飯,會在旁扮鬼臉、唱歌說笑話,鼓勵阿月姊快樂吃飯,真的比家人更像家人!
這不分彼此,時時相互關懷的素園生活,是沒有親屬關係但充滿愛的一家人的日常!
12月22號週日下午,在基金會五樓有時報出版「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的新書發表,是由活躍國內外的高齡趨勢觀察家楊寧茵小姐,及佈點全國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共同著作,我將代表新港和大家分享素園日常的社區共生經驗,並和兩位遠道而來的作者對談多年來我思考的課題:如何在社區一起好好生活?
新書中提到,弘道在2020年開始對台灣上千位50歲到64歲即將邁入老年的未來長者,深入訪談調查老後的生活需求,2021年發表「熟齡生活調查報告書」;政府也在2021年頒布「高齡社會白皮書」修正版,兩本報告不約而同地提出「營造在地共生社區」的重要,包括高齡者在社區內與照顧者是平等互惠,也就是說,長輩不僅被照顧,有時也可翻轉角色照顧別人,同時強調社區共同合作照顧長輩的重要,不僅僅是個別家庭的責任,所以,強調社區應營造可供長輩自主、自立生活的環境,及整合在地照顧人力及資源的重要。
老化比台灣早的日本,是「共生社區」的先行者,本書兩位作者不約而同前往日本尋找靈感,他們以在日本考察心得,加上回台灣實地採訪、深入陪伴總共11個案例,企圖建構台灣共生社區的發展模式,如何從破框組織、破框做法到破框人物,描述共生社區的可行之路,並提出 ①開放參與、②自主價值、 ③互助網路、 ④多代多元共融、 ⑤永續生活等共生五力,來探索分折台灣共生社區的核心價值,讓先行社區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也讓即將加入的社區有所遵循。
2000年,我在921大地震災區陪伴震後一無所有的社區重建時,親身體驗埔里長青社區楊子華夫婦如何帶領長輩一起重建,強調所謂「老有所用,夠用就好」的社區共生精神;回到新港後,面對2007 年即將成為全台老化第一名的嘉義農業縣,2005年於新港成立「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照顧社區健康弱勢的老人、新住民及身心障礙者,這是新港「共生社區」整合、照顧、及學習的開。2019年成立新港素園,聯合多年來基金會(1987年始)及扶緣(2005年始)的社區互助網路,並向身為新住民的阿璇姊,素園寶貝像偉泰哥、士元兄、妙管家,及所有素園長輩、服務的志工及秘書們等學習什麼是最好的相互照顧方式,除了「老有所用」,我們更找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及「愛的非親屬關係的一家人」的照顧及陪伴理念,我更以社區醫師的身分,提出「社會處方箋」的社區轉介方式(註:英國社會處方建議「社區轉介」到有綠色治療、親子共讀、環境保護、運動、藝文等社區活動,以幫助醫藥治療效果有限的「孤單」所引發的各種身心症狀)。希望將素園的社區共生模式,推展至全新港、全嘉義、甚至全台灣!
賴總統上任後,提出健康台灣的願景,將從長照2.0走到3.0;五年來,新港素園共生社區的具體作法,或許可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