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健康社區

【384期】文化資產新價值:結合社會處方箋與社區福祉的未來圖景

作者:姜韋彤、廖怡雯◎中正大學台灣法律資訊中心研究助理 李藹慈◎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自2002年推行「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以來,臺灣的社區營造政策逐漸演變為長期發展策略, 並在「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2016-2021) 中奠定了共生社區的發展基礎。共生社區的理念主要源於日本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整體照顧體系」(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Care System, CICS),旨在讓被照護者從「接受者」轉變為「貢獻者」。該系統強調弱勢群體社會參與,使失能者、失智者,不僅受惠於照護,更能融入社區,發揮其特長,建立相互支持的網絡。這樣的理念突破傳統照護框架,鼓勵居民彼此合作與共生,提升社區自發性及永續發展。
自1995 年推行全民健保以來,臺灣顯著提升醫療可及性,降低因病致貧風險。然而,隨著醫療支出不斷上升,健保面臨永續經營挑戰。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 作為促進個人及社會健康與福祉的非藥物健康策略,能有效結合社區資源,緩解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oH) 對個體身心的負面影響。這種策略透過轉介民眾參與藝文、運動、社交、園藝、綠色照護等多元社區活動,提升心理和生理健康。社會處方箋的引入有效解決社交孤立與心理壓力等問題,增強個人與社區的連結,提升整體福祉。這種方式與共生社區理念相輔相成,共同強化居民的參與感、自我貢獻與社會網絡,打造更具韌性與包容力的社區。共生社區重視居民的自我貢獻與社會參與,社會處方箋則提供具體途徑,將文化場域做為健康促進空間,使轉介民眾參與多元活動,達成身心健康與福祉的目標。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公室(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Office) 於2024年5月8日,在菲律賓馬尼拉國家美術館舉辦了一場以「社會處方箋與藝術文化的結合」為主題的活動,探索如何透過藝術來增進民眾健康,促進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以達到預防並管理慢性病的目的。此活動集結了WHO 官員、菲律賓衛生部及高齡者委員會的代表與藝術文化界人士,充分肯定了藝術對提升生活品質與健康的關鍵作用。這項活動不僅展示了文化資產結合社會處方箋的潛力,也凸顯了其在公共健康促進方面的重要性。
初期文化資產保存及博物館發展未強調文化近用與文化平權,然而,1948 年《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七條指出,人人有權參與文化生活並享受藝術和科學進步所帶來的益處。隨後,臺灣自1990 年代興起地方博物館與文化館建設浪潮,確立這些場域的公共性。2014年,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友善平權委員會」;2015年文化部通過《博物館法》,進一步推動文化資源的平等分配;2017年「文化平權會報」的推出,更促使其朝向永續與提升社會價值邁進。
數十年來,新港文教基金會以「健康社區」為核心,建構在地社會處方模式,將基金會與扶緣服務協會經營的文化資源與社會福利相結合,運用新港文化館(原新港農會25號倉庫)和培桂堂(嘉義縣定古蹟)等文化資產場域為平台,透過文化體驗與志工服務,培訓長者及弱勢族群成為導覽解說志工,推廣在地文化的同時,亦提升他們的歸屬感與參與感。這些場所已不僅限於文化展示,更成為社區照護的關鍵支柱。此模式展現了文化資產如何從單一的歷史保存角色,轉化為支持社會需求的多功能平台,逐步從「供給導向」走向「需求導向」,實現多層次價值。
總言之,文化資產在地方經濟與心理健康方面發揮積極影響,並延伸至促進社會福祉,為永續發展注入深遠意義;而社會處方箋作為個人化健康促進方式,將文化活動融入醫療照護,不僅能預防疾病、提升生活品質,亦具縮減健康不平等的潛力,實現文化與健康的融合。臺灣長期推動社區營造,逐步引進共生社區及社會處方箋等理念,以回應當前高齡化等社會挑戰。這些理念的引入為文化資產提供了更廣泛的社會服務空間,使其從傳統的供給端角色,轉向以需求為導向的資源角色。未來,無論是博物館、地方文化館乃至於其他相關文化資源,皆可進一步與共生社區、社會處方箋活動結合。藉由文化資產與社區需求的互動,為文化資產賦予更多實質的社會價值,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社會連結;於此同時,這也是文化資產重新被賦予使命的契機,其不僅不再被視為負擔,反而成為促進社區活力與凝聚力的關鍵角色。更重要的是,將文化資產納入醫療照護政策,將進一步將文化近用及友善平權的影響力推向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實現文化資產在社會福祉上的長遠影響力。

《本文研究成果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長者人權保障之跨領域整合研究」( 計畫編號:NHRI-13A1-CG-CO-14-2324-1) ,該計畫由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法律資訊中心負責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