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末期新港仍屬農村社會,大部分未就讀過公學校的青年男女,幾乎都要參與農務或勞動生產,因此國語講習所上課時間僅能利用夜間為之。每天黃昏之後帶著簡單的筆記簿和鉛筆上暗學(國語講習所),便成為那個時代常見的景象。
在經濟拮据的年代因陋就簡,教室暫借地方公廟、祠堂,設備簡單僅有桌子、椅條(長板凳)、黑板、教壇,外加手搖鈴,就能開班上課了。關於國語講習所上課的紀實,曾擔任過專任講師的新港鄉溪北村人瑞蔣月霞女士,在《溪北田水》一書中〈夜學國語講習所〉有翔實紀錄,如下:
七點整外面銅鐘連續響了三下正式上課,老師號令(起立禮、著席)點名(每天的缺席人數很少),然後老師在黑板寫著要學習的文字,剛開始三個月專修五十音讀寫,她們很認真一字一字刻在簿子上,五十音全部會暗記、暗寫後,開始學習簡單的單語
文字,例如:ツクエ( 桌子),イス(椅子),トケイ( 時鐘),コクバン ( 黑板),
センセイ ( 老師),セイト( 學生),マド(窓),デントゥ (電燈),オハヨク( 早
安),コンニチハ( 午安),コンバンハ( 晚安)
三、五個月的熟練,暗記,她們都認識五十音,有時候上課中會聽到她們互相講幾句所學的日語。
下學期開始學習日常的會話,例如:
ゴメンクダサイ( 請開門)
ハイ, イラッシャイマセ ( 是,請進來)
ドウゾオカケナサイ( 請座)
アリガトウゴザイマス ( 謝謝)
コレハナンデスカ( 這是什麼)
コレハエンピツッデス( 這是鉛筆)
アナタハダレデスカ( 妳是誰)
ワタクシハ○○○ デス ( 我是○○○ )
時間過的真快,新年到了,須要準備一組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區域內(月眉潭公學校乃現今月眉國小的前身)的國語演習會的比賽,本班推薦兩名參加,當時的林氏銚、黃氏環得到比賽的第二名。
殘餘的三個月,大家繼續學習寫、讀、講,一天一天的進步中,就結束一年的相處。三月末結業之時,她們唱著一首歌,依依不捨離開!
當時物資缺乏、生活困難,但是師生感情甚篤,亦師亦友,至今難以忘懷!
蔣月霞女士回憶當時在月眉公學校(今月眉國小)畢業後,繼續就讀嘉義市白川公學校(今嘉義市大同國小)(註1)完成高等科學業,日後再度回到白川公學校「教員養成所」進修,取得國語講習教師資格後,先在月眉一帶擔任國語講習會專任講師,之後再進入月眉公學校服務,原來要續任準訓導(註2),婚嫁溪北李魁俊先生(註3),才結束國語講習教書生活,在家相夫教子。
除了國語講習所之外, 諸如新巷青年團(團長仲谷幹雄、洪復吉,註4)、月眉潭青年團(團長花園利華,1925~ 1930 擔任月眉潭公學校校長)等組織,也曾開辦國語夜習會、國語普及會等,協助推廣日語普及活動。
國語講習所除了教授日文之外,也講授簡易修身、算數等課程,每期從中挑選成績優良的學生,參加區域內外國語演習會的表演或比賽。例如1931年新巷庄國語普及會員許氏秀鴦、中庄陳氏金葉,即代表嘉義郡參加由臺南州共榮會所主辦的第15回州下國語演習會表演。此外,學業成績優良的還會獲頒獎狀、獎品以資鼓勵,如林覑女士在新巷國語講習所,學業操行表現優等,獲時任庄長的瀧野平四郎頒贈硯箱(註5)及獎狀。
新港地區國語講習所師資來源,主要仍以新巷公學校、月眉公學校取得國語講習教師資格為主,除了前述的蔣月霞老師外,新巷公學校尚有林玉錕(24 屆)擔任新巷庄役場國語講習所講師,陳惟南(26屆)擔任新巷庄役場國語講習所專任講師,周英毅(28屆)擔任西庄國語講習所講師,林瓊琚(29 屆)擔任新巷庄國語講習所專任講師等。
此外,因講習所講師員額需求眾多,像是曾仲椐1932年自新巷公學校修滿二個月簡易國語講習所後,仍繼續勤奮不輟研讀日語,先於1934年自新巷青年團所開辦的第一回國語講習所講師養成完成修業,後又於1937年取得嘉義郡聯合青年團主辦的國語講習所講師養成證明,爾後擔任後庄國語講習所講師,協助國語教學工作。
擔任國語講習所老師薪資並不優渥,昭和初年每個月才8圓,1941年(昭和16)為10圓,二戰結束前通膨嚴重,也僅有30圓而已,在物資匱乏的艱困年代裡,這些基層老師仍然兢兢業業,致力於普及識字率。至1940年整個新港地區,共計有6,401人曾經在國語講習所上過課(未包含簡易國語講習所),加上就讀公學校人數3,923人及其他131人,新港本島人口總計21,660人,日語普及率已達50.25%,超過半數人會講日語,由此可知國語講習所對日語教育影響甚大。
註1:嘉義女子公學校創設於1917年4月1日,1919年4月1日改校名為嘉義市第二公學校(嘉義公學校則改稱為嘉義第一公學校),1933年3月28日改名為白川公學校(因以白川町為主要學區),1941年4月1日為配合臺灣總督府實施的國民教育政策改名為白川國民學校,1946年3月31日改名為嘉義市大同國民學校。
註2:日治初期,公立初等學校的合格教師為教諭及訓導,教諭為正教師(日人擔任),其次為訓導(台人擔任),代用教師則稱為雇教員,後改為訓導心得。日治後期,將教諭改為訓導,職務同原教諭,訓導改成准訓導,台日人皆同擔任,代用教員改成教員心得,其後又改為助教。
註3:李魁俊先生,日治時期1942~1945年曾擔任東石郡義竹巡察補,1945~1949年擔任六腳、東石、太保、鹿草派出所所長。關於李魁俊先生詳細介紹,請參閱「【340期】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永遠的農業推手—李魁俊先生的百歲人生」。
註4:仲谷幹雄1927~1929任新巷公學校校長;洪復吉,日治時期曾擔任保甲聯合會會長、新港壯丁團團長;1938 年任新巷自治振興會會長、1948~1956年任新港鄉長、1969年任新港奉天宮管理委員會副董事長。
註5:硯箱(スズリバコ)通常由木製漆器製成,其上雕畫精美藝品和裝飾,用以存放墨塊、硯臺、毛筆和紙張等書寫用品,是傳統的日本文房四寶之一。
參考資料:
1. 新巷庄役場,《新巷庄勢要覽(昭和15年)》,1940。
2. 新港國民小學慶祝百週年校慶特刊編輯委員,《世紀培英慶掄元》,1997。
3. 新港公學校,《學校沿革誌》,1898-1968年。手稿未出版。
4. 嘉義縣新港鄉月眉國民小學,《流金月眉:創校百年校史專刊》,2015。
5. 藤森智子,日本統治下台灣の「国語」普及運動 :国語講習所の成立とその影響,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6。
6.〈南州國語講習 嘉郡出演者〉,《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2月21日,第11084號,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