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80期】國語講習所(上)

作者:張耀元◎錦和高中教師

1895年乙未戰爭後臺灣割讓予日本,初期各地抗爭起義事件頻傳,在軍務倥傯時期無暇顧及本島教育,僅臺灣總督府學務部在臺北初設「芝山岩學堂」(今臺北市士林國小)。1896年3月31日總督府發布「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勅令第九四號),為設置國語(日語,以下同)學校及國語傳習所設立之依據,爾後全臺各地陸續成立了14所國語傳習所,作為「日語教育」的主要機構。
初期國語傳習所分為甲、乙兩科,甲科招收十五至三十歲的學生,修業年限為半年,考試合格即可畢業;乙科則招收八至十五歲的學生,修業年限為四年。其目的為「傳習國語以資日常生活之用,培養本國精神」,最主要還是在利於殖民政令之推展,減少當時語言不通的隔閡問題。
嘉義國語傳習所(今嘉義市崇文國小),於1896年9月1日在嘉義西堡玉川町三山國王廟內成立,不僅是全臺最早期國語傳習所之一,更是嘉義地區第一間國語傳習所。至於新港地區則是1898年,由當時新港街參事林煌策(林英敏先生祖父),和新港街長陳起鳳等仕紳,向打貓(民雄)辦務署提出申請設校要求。
當時以登雲書院田園收益金和儲積金、新港奉天宮四街祖媽會及其他個人捐款,共募得701圓40錢自籌款,作為創校和維持學校運作費用,1898年6月23日嘉義國語傳習所「新港分教場」,於松仔腳舊鹽務館(福德路農會舊址)正式設立,同年9月1日舉行開校式。
1898年7月28日,臺灣總督府發佈「臺灣公學校令」,將原來的「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公學校」,10月1日新港分教場正式改名為「新港公學校」,是現今新港國小的前身( 註1)。
日治時期臺灣還是以農業社會為主,特別是鄉下地區以務農為生,一般家庭人口眾多食指浩繁,竭盡所能圖三餐溫飽已屬不易,幾乎沒有餘力上學。因此,上公學校讀書近乎奢求,以致日語普及率長期偏低,根據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至1915年僅占1.63%。
為此臺灣總督府乃積極透過社會教育,推動日語普及運動;新港首率風氣之先,1913年5月20日即在新港公學校開辦「夜學會」講習。嘉義廳則遲至1915 年才在區長徐杰夫(註2)主倡下,設立了「嘉義國語研究夜學會」,每晚從七點進行二小時課程,廳下各地陸續仿效設立,師資來源多以公學校為主。1917年新港除了先前由公學校開辦的夜學會外,另外通曉日語的新港區長林甲炳、月眉潭區長郭金盤,也分別成立了新港國語會以及月眉潭國語會。
1921年臺南州訂定國語普及事業相關標準:「以非學校學生組成,最短期間為三個月以上,程度以使其能自由進行日常普通會話為限,漸次增加次數,使其熟習讀法、寫法」。1929年林蘭芽即同時擔任新巷(1920年新港改名稱為新巷)女子國語夜學會、番婆(今安和村)國語夜學會會長一職,協助新港地區日語推廣工作。
1930 年代全臺擴大實施國語講習所制度,以各州廳未入學公學校之臺灣民眾為對象,教授日語為主所設置的教育設施,授業期程分別有1 ~ 4年的國語講習所,以及1 ~ 3個月的簡易國語講習所。
1931年臺南州廳以州訓令第三號公佈「臺南州國語講習所要項」,明確揭示國語講習所目的:「當該市、街庄民中國語ヲ常用セサル者ニ對シ國語習得セシメ兼ネテ公民的教養ヲ為ス」(當該市、街庄民常用中國語者,提供兼含公民教養的國語學習課程,藤森智子,2016,P.340 ~ 342),整合當時轄區的各國語講習所,同時也促使各街庄設立,成效出乎意料相當良好。1938年總督府因應二戰需求,並推廣皇民化運動,各街庄普遍設立國語講習所,其後更制定「國語講習所刷新強化要綱」,按照年齡區分,將其分為四類:
一、國語講習所:招收12歲以上25歲以下,不諳國語的男女青年,施以1年內1 百天以上教授國語的簡易國民教育。
二、特設國語講習所:招收6歲以上12 歲以下,施以3年簡易國民教育。
三、簡易國語講習所:招收26歲以上的壯年,以農閒期間學習國語。
四、幼兒國語講習所:招收學齡前,5 ~6歲幼兒,授以國語、國民精神教育。
其中以第一、三類國語講習所最為大眾所熟知,二戰前新港地區青年男女只要沒有上過公學校讀書的,泰半曾經參與過此類講習活動。新巷庄在臺南州共榮會的規劃之下,普設國語講習所;根據1940年出版的《新巷庄勢要覽》統計,新港地區一共成立了15所國語講習所,僅當年度計即有686人參與。
二戰結束前1942年,新港地區總共開設了20 所,合計24組的國語講習所,總計有專任講師24位、兼任講師20位,參與男、女生徒數有1,344人,接受為期240 天的國語教育。至於簡易國語講習所也有297場,參與人數更高達5,343人,動員397位講師。幼兒國語講習所有23所講師23位,參與幼兒1,000人。
 

註1:新港國小校史沿革,請參閱「本刊241期會訊林伯奇先生所著〈新港世紀回眸〉:新港國小世紀風華 嘉義縣第一所小學」。
註2:徐杰夫(1871 ~ 1959),號楸軒,嘉義西堡山仔頂莊人,光緒十八年(1892)秀才。日治時期1909年10月任嘉義廳參事兼嘉義區長,1911年3月被舉為嘉義銀行理事(副頭取為林維朝),1912年授佩紳章。徐杰夫係林維朝兒女親家,與新港文人仕紳互動往來密切,新港奉天宮山川殿龍虎堵石碑等處,尚遺有多處徐杰夫提筆敬獻的詩文。

參考資料:
1. 新巷庄役場《新巷庄勢要覽(昭和15 年)》1940。
2. 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3. 臺南州共榮會《臺南州社會教育要覽(昭和4 年)》臺南州,1929。
4. 臺南州共榮會《臺南州社會教育要覽(昭和17 年)》臺南州,1942。
5. 藤森智子,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国語」普及運動 :国語講習所の成立とその影響,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