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健康社區

【379期】三十年的社造 現在是重新再出發的時候

作者:陳錦煌◎創會董事長

以下是幾個重要原因:
國際現實與台灣主體性:由於國際現實,台灣目前難以公開談論獨立,但我們可以從建立台灣主體性開始,提升世界各國對台灣的認同。具體工作包括:創造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服裝設計、音樂作品、舞蹈(不僅限於雲門舞集)、文學或美術作品,以及培育世界一流的企業(如台積電)。此外,應在社區內團結並包容不同時期移民到台灣的各族群,建立台灣主體意識,營造可以創造世界第一的土壤、環境及機會。台灣的中小企業有許多是世界隱形冠軍,但為何不能整合成某行某業的世界第一?這與我們從小缺少在社區生活中合作解決各種挑戰的經驗有關。建立夥伴關係需以台灣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意識為基礎。由於台灣缺少共同體意識或共同體意識被誤用,台灣人在國際競爭中常成為一盤散沙,內鬥不斷。
社區自治與民主驕傲:在社區中學習當家作主,是台灣人民衝破國民黨由上而下戒嚴統治的驕傲。回顧歷史,台灣在明清時期是大國邊陲,經歷分類械鬥、日據殖民及國民黨戒嚴統治,直到解嚴後才開始在社區中學習當家作主,民主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時,民主得以落實,重視溝通協商及共識建立。然而,最近八年,台灣的民主變成選舉輸贏的零和遊戲,且愈來愈嚴重。台灣民主為何走到這一步?如何恢復在地的光榮感,願意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社區共同體意識,是重新審視並加強社區工作的原因。

解決氣候變遷與社區行動:解決極端氣候、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不能單靠政府,必須在社區有更多行為改變及擔負責任才能成功。這也是重新思考社區工作的原因。

政府與社區協作:無論是健康台灣、長照3.0、地方創生等政策,要成功推行僅靠政府的上層承諾和預算編列是不夠的,必須有社區的主動參與和配合,才能真正落實。

新冠疫情與數位工具的應用:新冠疫情之後,因為疫情隔離時虛擬網路的大幅應用,網路工具成為不論年紀大小全民生活隨時必需的工具,社區中人與人關係的營造因此需要重新定義,而經由網路於社區建立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來聯絡世界,跨越時空,公私合作解決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老化少子、區域發展不均等世界性,也是社區性問題時必備的工具;在解決問題之同時,尋找作為台灣人的尊嚴,現在正是時候。
經過三十年的社區營造,仍然面臨許多問題:
社區發展協會與村里長之爭:如果分屬不同派系,一到選舉,基層社區將永無寧日。
經費核銷的繁瑣:繁瑣程序澆熄了許多社區工作者的熱情,三十年來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社區工作經費的有效使用:編列的社區工作經費有多少真正用到社區?有多少留在輔導單位或其他?
公務員對社區營造的認識:公部門裡無論地方或中央,有多少第一線承辦人員具有社區營造的認識和了解?有多少新進人員具有社區營造的熱情、創意及智慧,願意跨越法定業務範疇,整合不同科室的意見,創造綜效?
政府提供的網路資訊平台:推動了三十年的社區營造,政府是否提供了網路資訊平台(特別是數位發展部成立後),以利官方、不同部會、不同單位及民間團體共享資訊,整合、評估、規劃、研擬、創新和追蹤?
預算與獎金驅動的社區營造:現在仍有不少社區營造僅為爭取預算和獎金,換句話說,沒有預算和獎金就沒有社區營造。
政府社區經費的補助,如何帶動社區自動自發的配合(不管出錢或出力)是社造政策推動成功與否的關鍵:這幾年,政府表面上看似增加了基層社區的預算,特別是地方創生、農村再生及長期照護等經費達到了過去難以想像的程度,但有無浪費?有無用到適當地方?政府啟動後,有無帶動民間更多力量的投入?所謂以社區為主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營造成想像中理想的社區,這些都需要重新檢討。感恩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