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大轟炸
除了豪雨風災之外,二戰末期盟軍的大轟炸也是嘉義線另一大考驗,北港、大林及蒜頭糖廠,皆因供應軍事設施燃料酒精,具重要戰略意義,先後遭受盟機轟炸。北港糖廠更因鄰近「常陸第4 教育隊」飛行場(北港飛機場,註)基地跑道而飽受轟炸,僅工場機器設備受損較輕外,其餘壓榨室、結晶室、烘乾室等都遭破壞殆盡滿目瘡痍。
除了製糖工場屢遭轟炸之外,糖鐵營業線亦先後遭受盟軍攻擊,列車行進途中若遇空襲掃射時,得臨停讓乘客下車躲於蔗園、圳溝避險,當時嘉義線、新港線傷亡屢有所聞。為了避免列車一再遭受空襲,嘉義線後期只能利用黑夜冒險運轉,減少行車班次,每天僅行駛兩班列車一去一返。自北港發往嘉義列車於凌晨4 時開出,回程則在當晚8時從嘉義駛返北港,車上不准開燈,車窗全部緊閉,乘客亦不得大聲交談。
戰後於1946 年11 月由台北協志商號(大同公司)承包修復北港糖廠,1947年12月修復完成並開始製糖作業,糖業鐵道也才跟著部分恢復運轉。
復興鐵橋
1949年8月30日北港鎮民代表會主席顏金元,向臺灣省參議會提出「築造北港糖廠所屬嘉義線鐵道北港溪鐵橋」請願書:「本鎮為縣下最繁華之地,文化較高產業發達萬商雲集,現為本縣西北部之農產物集散地,商況極呈活潑,出入商人頻繁,又有全島最有名媽祖之所在地,年參詣者達數十万之多。而其旅客之交通,均賴臺灣糖業公司北港糖廠嘉義線鐵道,故該線之乘客為數量甚多,而輸送之貨物其數亦不少。然而該線之北港車站,自從民國三十二年北港溪鐵橋被洪水沖壞以來,改置在區外東石區六腳鄉崙子村為南北港站,以為本鎮對外之出入站,繼續業務至今。而該站之地位巨离(距離)本鎮甚遠,而且至該站之道路高低甚差、地勢甚劣,交通頗覺不便。被壞當時因戰爭中資材缺乏,而且該溪治水工程尚未興工,溪心位置未定,故不得修復懸案於今。現在溪心變更實屬困難,且奉省光復百廢待興之主旨,全體鎮民莫不呼籲修築等,以應鎮民之熱望,不勝盼望之至。」
1950年10月台糖公司將修復計劃送省府審核,隔年1 月基於戰備考量,台糖公司奉令整修南北鐵道平行預備線時奉准照辦修復工程,施工途中因兩次豪大雨,以致施工棧道遭沖斷沉箱受損,工程被迫延至同年7月25日才全部竣工,正式命名為「復興橋」,並於8月19日舉行盛大試車通行儀式。
成功號快車
復興鐵橋修建完成後,北港糖廠各營業線均在北港總站聯軌,嘉義線又重新回到北港出發,自此開啟飛黃騰達的黃金歲月。1959年首創對號直達快車成功號,並於8月20日在北港糖廠舉行盛大通車典禮,每日四班從嘉義出發中間僅停靠新港一站,再抵達北港僅需39 分鐘,票價四元五角。對號快車內部新穎座位舒適,不僅坐臥兩用還可以前後移動調整方向,隨車並配有服務生,較之縱貫線火車有過之無不及。
1965-1969年是嘉義線最鼎盛時期,沿途有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兩大媽祖信仰重鎮,除了莘莘學子、商旅、住民外,還有虔誠的香客,載客量更是勇冠全台,年盈餘二百餘萬元盛極一時。
每逢農曆春節至三月媽祖聖誕期間,更是座無虛席班班客滿,為此除了固定的二十二班次之外,常需加開班次列車,甚至是夜晚的臨時加班車,最高曾達一天三十二班次之多。站務人員為配合龐大進香人潮需求,以及媽祖神駕回鑾時刻,有時得半夜加班處理運務事宜。
除了載客業務一枝獨秀之外,嘉義線的貨物運量更是蒸蒸日上。新港在日治時期即以「新巷米」夙負盛名,戰後黃蔴產量也高居全台第一。1956年新港農會新建黃蔴檢驗場落成,多角化的經營模式,使得新港農會供銷部業績長紅,更排除萬難爭取嘉義線另增闢鐵路支線,將五分仔鐵道延伸進倉庫區,以利肥料、稻米、黃蔴等貨物暢通嘉惠農民。
註:北港飛行場鄰近水林、火燒庄一帶,隸屬於日本陸軍,是1944年(昭和19年)實施十號戰備下,為連結南北大型航空基地,所設立的「空中列車」型態飛行場;其中東跑道是主要戰備跑道,西跑道則為偽裝用的誘敵跑道(洪致文,《不沈空母:臺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頁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