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藝文導覽

【373期】複寫.新港II 從策展行動到兒童史書寫的可能路徑

作者:林正尉◎策展人

「童年」在西方文化脈絡下,是個時間相當近的歷史概念。直到16至17世紀,「兒童」觀念伴隨印刷出版與學校的出現,從教養與道德出發,帶動兒童應該穿著的服裝、禮儀、遊戲、言語和思想。不過,「兒童史」遲至1960 年代才浮現。法國歷史學家Philippe Ariès 的《兒童的世紀》一著,讓「不值得重視的兒童」消除邊緣處境,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在臺灣,以華人孩童或青年史為主題的歷史書寫,也在千禧年後陸續出現:包括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2000年出版)、游珮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2007年出版)、由臺灣大學出版宮崎聖子(2019年)中譯本的《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年),或由蔡淑君著《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0年出版)等。這些研究皆從大區域、大時代的歷史調查,使臺灣的兒童史呈現具規模的樣貌。
新港百歲耆老蔡玉村先生的《少年日記》(2017年出版),則從新港街上出發,閱覽日治時代後期(1939-1941年)的新港街區生活史,可謂當今臺灣兒童史領域的經典補充。
上述是我數年前在國立臺灣圖書館,首度閱讀《少年日記》的震撼與啟蒙。《少年日記》內容,透過蔡玉村先生從童年過渡到青年階段的時代觀點,以日復一日的紀錄方式,刻畫他觀察到的學校及社區生活,而這些文字足以引領一代代的新港人,瞥見日治時期孩童需要施打的疫苗、記錄同學生病原因、每日校園課程、在新港車站送走敘事,我認為這些文字描述,豐富著新港小鎮更為立體而鮮明的文史視角。戰線的本地軍伕、如何看待充滿新思想的改良新劇,或是初萌愛意的青春年華等。不僅如此,若探究臺灣的兒童畫歷史,25年來「夢想新港」的兒童畫歷史,亦占有獨特地位:「夢想新港」有別於企業、國際、官辦、畫會主導的兒童畫比賽,以社區和在地學校共同參與為立足點,多了特殊的地方性與連貫感。
基於上述背景的種種思考下, 讓2022年《複寫新港》側重新港的青年藝術家與青年歷史,而今年度《複寫新港II》則希望重新梳理新港老照片裡的兒童歷史,及推動民眾共同認識、閱讀蔡玉村先生的《少年日記》,並透過「夢想新港」25年來的繪畫比賽,回應我們的當今生活,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Stephen Heyman 所言:每天近一萬億張照片上傳網路的兒童/ 青年新世界之下,兒童可能面臨的「集體失憶」,或尋求網路數據上「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的創傷救援。
在新港文教基金會支持下,讓今年《複寫新港II》所在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與蔡瑞妙老師主持的「妙妙學棠」兩個文化館舍,共同編織「夢想新港」畫展、新港老照片展、評審老師畫展,和蔡玉村先生的百年兒童文化路徑及相關典藏展。兩座展場各有分工、互相交錯與對話,共同營造新港鎮上的百年兒童史及兒童文化路徑的期待。
我們堅信這個網狀的兒童文化路徑,透過走讀、導覽和展覽及觀光方式,不僅期盼成為嶄新的新港文學閱讀場域,更為百年新港兒童的時光資產,立下一座可永續發展的文化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