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要道
除了進香團客之外,1912年12月25日新港公學校(新港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四十名,由井上教諭及林煥文訓導率領到臺北「修學旅行」,其往返交通也賴此一動線才告完成。
途中師生一行先經臺中觀覽兵營公園(臺中公園)、物產陳列館,再於26 日續搭縱貫線火車北上基隆遊覽,隨即折返臺北至總督官邸公園、國語學校(臺北市立大學)、農事試驗所及苗圃花園(臺北植物園)等地參觀,然後於28 日乘車返回打貓,經由此線臺車接駁返抵新港。
運輸競爭
然而打北輕鐵線的優勢並未持續太久,隨著1910年北港製糖株式會社(北港糖廠),於北港設立新式製糖廠。1911 年開闢嘉義至北港間糖業鐵道(簡稱嘉義線,註三),途中行經北社尾、牛斗山(牛稠山,民雄鄉山中村)、新港、板頭厝(板頭村)、北港等地。
由於部份路線與原打北輕鐵線接近,其競爭優劣從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有關〈打貓輕鐵の將來〉一文敘述,不難知曉:嘉義廳下打貓至北港之輕便鐵道會社,現時營運情況,主要在為參詣北港媽祖廟及運搬該地產物,圖謀便利而設立,……北港製糖會社,今次擬開築輕便鐵道,營業規模較其為大,經測定同一路線。為此各股東料勢難兩立,遂有倡言廢業者,然猶未確定云。
1911年8月30日北港製糖會社嘉義線通車,新港車站正式開始營運,初始以載運甘蔗原料貨物為主兼營客運,故新港車站設立於郊區,以方便
甘蔗原料、牛車及地方物產裝卸。
另外,《臺灣日日新報》於〈北港朝天宮落成所見:交通機關〉一文中,對於當時交通接駁方式,也有相當詳盡的報導:現時由官線縱貫鐵道以赴北港者,有三路可通,一自他里霧(雲林縣斗南鎮)下車,轉乘大日本製糖會社小汽車,他里霧與北港相距,謂臺里有四十里。一自嘉義下車,轉乘北港製糖會社小汽車,嘉義與北港相距,謂臺里有三十里。一自打貓下車,轉乘打北輕鐵線臺車,打貓與北港相距,謂臺里二十里。然此三路之中,人皆以由嘉義一路為便,故不論北來之客,與南來之客,多由嘉義轉乘。
營運沒落
隨著新式製糖會社的陸續設立,綿密鐵道運輸系統的鋪設,對外連結交通路網亦不斷更迭,往來新港周邊的交通,已經產生劇烈的變化。除了打北輕鐵線係屬手押臺車外,其餘路線皆為小型蒸汽機關車,先天不良已成為打北輕鐵線的致命傷。
從明治1912年2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所載北港媽祖祭前後七日間,主要民營鐵道收入可看出端倪,其中以北港製糖會社線(嘉義—北港)搭乘人數最多,高達三萬二千餘名,收入三千九百餘圓;大日本製糖會社線(他里霧—北港)次之,搭乘人數六千五百餘名,收入一千九百餘圓;而打北輕鐵線則僅剩三千四百餘名搭乘,收入亦僅四百餘圓而已;明治製糖會社蒜頭糖廠崙子線則收入不明。
缺乏競爭性是打北輕鐵線最大弱勢,至此營運便每況愈下,而於日後被新高製糖會社收購,1914年停止營業,僅短暫保留新港至北港間軌道(簡稱北港軌道,註四)繼續營運。至於打貓至新港間軌道,隨後旋即拆除由新高製糖會社委付高松豐次郎(1872-1952年)的「臺灣同仁社」,開闢打貓至新港的自動車(汽車)經營業務,曾經風光一時的路線,終成歷史陳跡只能往事回味。
至於嶄新出現於新港的軌道設施,則是工事進行中,由新港街軌道公司於1913年所申請,「新港驛—新港廟」(新港車站—奉天宮媽祖廟)間的洪炳線手押臺車線。
註三:糖鐵是指製糖會社以小型蒸氣機關車(じょうききかんしゃ,簡稱汽車(きしゃ),即火車之意),所牽引的糖業鐵道,一般稱為五分仔火車,如北港糖廠嘉義線(別稱嘉北線)、蒜頭糖廠崙子線、大林糖廠新港線等。 註四:新高製糖會社收購春龍公司打北輕鐵線後,僅保留新港—北港間軌道繼續營運,簡稱「新高製糖會社北港軌道」,後因新高製糖會社,另開通糖鐵新港線至嘉義線之間的「新港延長線」而廢除,故營業時間甚短,只有二年光景而已。
資料來源:〈媽祖祭之私鐵收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2 月1 日,第4094 號,5 版。
臺灣鐵道會編,《臺灣鐵道》,第31 號(1915 年1 月),附錄頁1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6 年),頁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