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68期】打北輕鐵線(上)

作者:張耀元◎文史工作者

打北輕鐵
新港地區最早的軌道設施, 為打北輕鐵春龍公司(簡稱春龍公司,註一)於1907 年所設立的打北輕鐵(打貓—北港,打貓為民雄舊稱)手押臺車線(註二),而這一條路線的開設又與縱貫鐵道密切相關。
1903年12月15日縱貫鐵道「打貓驛站」開始營運,當時交通不便,為促進打貓(民雄)、新港與北港之間往來,乃由時任新港庄長的林維朝夥同葫蘆墩(臺中市豐原區)林慶生、大莆林(嘉義縣大林鎮)庄長江文蔚等,出資三萬圓成立春龍公司,鋪設打貓—新港—舊南港(新港鄉南港村)間手押臺車線(俗稱輕便車仔路),共有140 輛臺車,每輛臺車可搭載乘客4 人、貨物300公斤(500斤),營運規模堪稱龐大,《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打北輕鐵開業式》1907年10月25日有如下報導:嘉義廳下打貓支廳管下之大支廳,戶數約有一萬五千戶,悉為農業,其農產物多在管內之重要地位。且由對岸輸入斗六廳下北港之貨物,概先持到打貓,然後即由打貓依縱貫鐵道運搬。是以打貓北港間之交通,其頻繁固勿諭,因此間未有迅速交通機關,以致日常不便於人民。然臺中廳下葫蘆墩之林慶生氏,及嘉義廳下大莆林之江文蔚氏等,早有鑒於此,乃於今春組織一打北輕鐵會社,從事布設輕便鐵道。
1907年10月20日打北輕鐵線開通,由於北港溪橫阻,故暫時止於舊南港間,再以竹筏接運至對岸北港,而北港接駁處即設在車仔寮(北港牛墟、棧間一帶)。待隔年臺灣總督府認可架設北港溪木樁橋樑申請後,軌道延伸483 公尺(0.3 哩)才與北港相通。
營運概況
1908年木匠名師陳應彬,受邀主持北港朝天宮重建時,從臺北搭乘縱貫火車至打貓來往時價八圓四十六錢,但從打貓再轉乘打北輕鐵線至北港時,來往費用卻高達壹圓拾錢,當時足可購買約3.5公斤豬肉,可見搭乘此路線交通所費不貲。
打北輕鐵線不僅是北港、新港進出便捷要道,也是當時貨物往來要徑之一,更是鄰近街庄貨物往來中繼之所。除了提供經濟產業方面的砂糖、米穀等民生貨運需求外,打北輕鐵線更擔負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千秋前後,各地蜂擁而至的進香人潮。
在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後,經由此線輾轉來到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進香者,更是明顯便利許多,從媒體所載可略知一二;「北港之媽祖宮,夙稱為本島內最有聖靈,例年若至一二月頃,由北部桃園新竹由南部臺南鳳山等地方,前往進香者非常多數。今打北之輕鐵,既全開通,即對此等進香者,亦與以多大便利云。」亦有詩詞云:「買車特向打貓驛,廟貌巍峨接海邊。但願有靈相庇佑,不嫌信宿費金錢。」
當時為便利香客進出,還特別提供加價兩成的夜晚搭乘服務。這期間的客運量也成為春龍公司重要收益來源,每年媽祖祭典時的載客收益,約佔兩成左右營收。在營運初始的前10 個月,春龍公司即獲利2,600餘圓,次年配息即達一成三,利潤甚為可觀。
1910年(庚戌年)4月25日彰化南瑤宮睽違16年後,再次踏上南北港進香之行,這也是日本領臺後第一次大規模進香活動,全臺人民隨駕而來者盛況空前,接連幾天南下北上列車,香丁不可勝數幾無容膝之地,打北輕鐵線在此次進香行旅上,依然扮演了舉足輕重的銜接功能。林維朝也因擘劃經營此路線厥功甚偉,於1910年9月獲選為「打北輕鐵春龍公司」公司長。

註一:關於「春龍公司」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正式名稱有二:明治年間為打北輕鐵春龍公司,大正年間則為打北軌道春龍公司。
註二:臺車線也稱手押軌道、輕便車路,是指鋪設軌條,上面放置臺車架設木棍,再由後押人夫以手握往前推,藉以搬運人員或物品的交通設施,動力來源為人力或獸力,如打北輕鐵線、洪炳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