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5日在林茂盛鄉長支持下,我以一個社區醫師的身分,發起並協助新港成立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三年多來,謝謝新港各醫、護、警、消、民政、社政、學校、各村、扶緣及基金會等公私團體、不同專業。由下而上加由上而下共同努力,新港團結一致面對新冠肺炎一波又一波的流行,從組織、衞教、疫苗接種、確診、隔離、照護、後送、康復等,一起努力預防感染、及時診斷、適當隔離、減少重症、共同照顧好被隔離的獨居長輩、澄清錯誤訊息、減少恐慌等;感恩,我們共同確保新港鄉親的健康。
然而,若拉到全國角度,反省近幾年台灣基層醫療的發展,在面對這波世界大流行時,我們是否通過了考驗?方向正確嗎?有沒有積非成是或視而不見的地方?若萬一發生另波全球大流行,台灣基層醫療有能力處理嗎?
最近,世界歷史最悠久、最權威的醫學雜誌—— 刺胳針(The Lancet),本期(2023/05/19)刊登一篇文章指出:由於發生Covid-19 的世界大流行,凸顯基層醫療照護體系(PHC primary health care) 的重要性,它是預防、整備、反應及復原的最重要基石;一個國家若忽略基層醫療,將導致毀滅性的結果。
因此參考這篇文章,進一步反省台灣名聞世界所謂「俗擱大碗」的健保體系下的基層醫療,我們在流行前、流行中、及流行後,真能照顧好國人的健康嗎?
承如該文所述,基層醫療的功能在流行病發生前,經由慢性疾病的周全照護,以維持每個人良好健康狀態,進而提升傳染病的抵抗力;另外,醫病之間,在基層社區長期照護過程所培養的信賴關係,於流行中可對抗謠言及錯誤訊息所引發的恐慌,並整體增強社區抵抗傳染病的韌性。
在流行中,基層醫療是面對疫情的最前線,包括新個案的診斷、監測、可持續性照護、及提供患者及家屬有關傳染途徑及特殊感染風險場域預防的諮詢與溝通;另外,基層醫療亦可協助監控、管理緊急醫療物資的供應、調配或超前部署,以發揮最大支援功效,並避免醫療體系的崩壞。
流行後,基層醫療會比醫院更容易補全緊急流行期間漏掉的癌症追蹤、篩檢或預防接種等( 所謂catch-up care),甚至經由失業救濟、住宅津貼、補助等,幫忙社區在經濟及社會的迅速復甦;另外,健康統計和緊急狀況下監測資料若能於社區層次整合,是可迅速找到可能的感染熱點(hotspots),以作為未來制定預防措施的參考。
基層醫療在處理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既然如此重要,但矛盾的是,到現在基層醫療並沒有出現檢討預防、整備、反應(PPR architecture) 有否不足的聲音,會不會大家都累了!該文建議各國政府應加強投資基層醫療,以確保每一個人的健康;另外建立可由社區起動的緊急應變機制,對應流行前、流行中、流行後不同階段的醫療照護需求,以確保基本醫療服務不會因大流行而中斷。
反省這次新冠肺炎大流行,台灣基層醫療體系照護了確診者中絕大部分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減少進一步傳染;若病人不幸轉為中重症時協助及時後送;並且照護好出院後的中重症患者。通過這些努力,台灣在這波世界大流行中,幸運保住了整體醫療體系的正常運作。
但是,台灣的基層醫療在新冠肺炎未流行前,未建立影響就醫習慣的家庭醫師制度,病人喜歡往大醫院跑,而且因為看病方便,同樣一個感冒,連看三家診所是常有的事;隨著論量計酬的健保給付制度,加上輕預防、重治療、功利導向、看電腦多於看病人等不良看病習慣,導致醫療財團畸型發展,台灣的醫療體系頭重腳輕,基層醫療愈來愈不受重視,醫病信賴關係也愈來愈薄弱,台灣難以提高照護品質,遑論提升對抗傳染病的免疫力及社區靭性。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基層醫療,在老化社會快速來臨的照護及醫療的雙重夾擊下,我們能否借用新冠流行期間曾經建立的遠距醫療及分層照護經驗,重新調整基層醫療制度,大病到醫院,小病在診所;以社區為主體,營造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為手段;整合社區醫療群、社區公衞群及長照2.0的醫療及照護功能,並善用網路資訊科技,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減少人力負擔,提升基層醫療的效能,成功面對另一波大流行、及老後或失能或失智的挑戰,並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