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健康社區

【362期】新港第一位社區醫師——林開泰先生

作者:陳錦煌◎本會創會董事長

「社區醫師」一詞,是2003年台大醫學院謝博生前院長推動醫學教育改革,邀我以新港社區為場域,提供醫學生及畢業後第一年住院醫師,走出醫療象牙塔,進入社區學習時,我新創的醫師類別;有別於一般的內科、外科、小兒科等醫師,除了需具備社區導向的初級專業醫療照護能力(COPC) 之外,和其他醫師最大不同是以關心、參與及協助解決社區所面對的各式難題。換句話說,社區醫師不僅治「人」,更要治整個「社區」。
林開泰醫師,就我所知,是新港第一位「社區醫師」。
他在1895割讓日本那年出生,正逢台灣「改朝換代」社會大動盪,日軍登陸後,父親林維朝攜家帶眷內渡福建龍溪故里,然而家鄉人事已非,且家眷染疫水土不服,於1897年隨父重返新港。及長,九歲及十一歲在新港公學校就讀時,分別遇到斗六(1904)及梅山(1906)兩度大地震,新港房屋包括奉天宮、登雲書院全毀,死亡加受傷近千人,先人口中傳誦「二月二三大地震,攏總壓死數百人,大家相召要散港,宮尾大人擋不通」就是描寫當時的慘況;天災之後,廣東、福建、香港傳出鼠疫,夾在進口貨物從東石港登陸,一步一步沿著樸仔腳、朴子溪沿岸村庄擴散到新港;1911年,新港第一任公醫,從北港來的蔡培普醫師,帶隊防治時,不幸染疫身亡;目睹家鄉天災致命及疫病頻傳,激起開泰醫師1911年公學校畢業後投考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從此走入濟世救人的人生;1916年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先到嘉義病院實習,四個月後結束並取得總督府醫業許可証,回新港開業,二年後被聘為新港公醫,和警察大人一起督導相關公衛及保健措施。
開泰醫師先在現新港派出所斜對面開業,1933年遷到大興路古蹟的現址,1942年過世,總共在新港服務了26年,他之所以成為新港第一位「社區醫師」,有下列理由:
開泰醫師1916年回到新港開業時,應已學會當時現代醫學所需的各項知識,不過醫學的進步日新月異,我在幫忙整理陳列診療所的文物時,發現尚保有內、外、婦產、小兒、藥劑、調劑、營養等各式醫學教科書及上課整理的筆記本,開泰醫師是那種仔細問診、小心理學檢查、不斷向病人學習,同時回到書本尋找答案的醫師;更重要的,我還在診所找到顯微鏡、驗尿、驗血、燒杯、試管、試劑等醫療檢驗設備。表示開泰醫師的行醫是依據客觀事實,完整理學檢查,以現代醫學知識為基礎的診斷與治療,他與時俱進,終身學習,在他的藥櫃中準備有英、德、美及日本內地製造最先進的藥物,像英國剛發明的肺炎特效藥penicillin等,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絕對不輸給任何一家社區診所。
日據初期,新港社區最大的公共議題大概是貧困、迷信、環境污穢、個人衛生習慣不佳等,在艱苦環境習醫成長的開泰醫師,又遺傳氣喘過敏體質,冬天容易發作,嚴重時甚至無法看診,這樣的醫師最能體會又貧又病的悲慘。因此,若遇到患者無錢就醫,開泰醫師常常免收費用,這是社區醫師需要極大愛心耐心,每天最直接最有效的公共參與方式。開泰醫師以在地「公醫」身份,督導新港社區環境及個人衛生、種痘及各項預防注射,比鄉親心中畏懼的警察大人,動不動打或罵,更能說服鄉親一起維護社區整體健康;他參加台北大稻埕黃玉階醫師發起「斷髮不改裝會」,引進新觀念,在新港推動解放纏足、斷髮等運動;閒暇時喜歡吟詩自娛,參加鷇音詩社,培養後進、教育子女,累積新港文化內涵。
開泰醫師的一生不是很長,但辛辛苦苦在新港樹立了行醫典範,是值得大家敬佩、學習的社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