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新港文教基金會舉辦「親近新港攝影展」,這些老照片看得我驚心動魄。我當初做「家族合唱」這齣舞,的確是為了呈現這些照片。但一路過來,就把很多對台灣的心情加進來了。解嚴後,許多被埋葬或淹沒的事物,逐漸在民間自發的努力下重見天日。這才有機會在新港看到一個鄉村的圖像歷史,也幾乎就是近百年來,台灣基層社會庶民史的縮影。①林懷民〈台灣,必須有希望〉,《天下雜誌》197期。
黃怡豪和周學涵的創作,模糊了「社會記憶」研究範疇中,有關公領域和私領域之間的界線,豐富著本區命題的生命力。黃怡豪導攝的《複寫新港》影片,根據1970年代新港青年作家林懷民的短篇小說〈辭鄉〉(收錄於《蟬》)為基礎,重新邀請故事主角「陳啟後」,回到50年後的新港。
黃怡豪重塑「陳啟後」的個人經歷,賦予新的名字和樣貌,並以影像延展「文本之後」的新港故事。透過創作者打造的影像際遇,讓文中的人物,見證「新・新港」的誕生。「陳啟後」與今人展開相遇及對話,進而探究「新港精神」貫穿今昔的核心價值。
周學涵擅長透過自傳記憶、家庭敘事和個人移動的物質痕跡進行創作。他的《以思鄉作為一種異鄉軟裝》,帶著「履寶磚」系列作品返回新港。創作動機,源自創作者北漂多年的租屋經驗,持續嘗試如何在異鄉安居、創造安心與歸屬的感性生產。
數年來,反映創作者於各地的日常觀察、採集、拾掇與再創。本展呈現周學涵長期累積的系列作品外,創作者還將母親多年郵寄的「包裹材料/信封」,與在新港採集的「馬賽克磚樣式」相互揉合,形塑出以思鄉為底蘊、連結外地與故里的詩性「軟裝」。
本區重新「複寫」《親近新港》影像展部分舊照,以銜接不同世代的新港人群像和回憶。「重返1994 年《親近新港》影像展現場」, 不僅連結三十餘年的新港藝文展覽史,更加入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的時代見證;於今,這批影像讓新一代新港人解讀,得到當代的詮釋及傳承。本展重新編排這批舊照,產生策展意識包含:族群、歷史、正義、性別等,臺灣社會價值近四十年來的演變歷程及重要議題。立足新港小鎮、放眼臺灣與國際的社會價值變遷樣貌,是「行腳・傳承」盼望傳遞的核心立場。
註①:林懷民文中的「親近新港攝影展」,為1994年全國文藝季期間,新港文教基金會主辦「親近新港」系列活動中,由顏新珠與廖嘉展於新港蒐集一千多張老照片,策劃之《影像・新港——從古笨港到新港》。本展脈絡中,將該展簡稱《親近新港》影像展,向其致敬;並依當時展覽文案「舊的歷史・新的鄉土,親近你所不知道的新港」為核心精神,選取部分照片內容,展開代際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