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們透過自身的生態意識,連結多樣化的土地倫理及時空觀念,共譜「手作、謙誠與傳承」的新港精神。
高千惠設計師服務於新港文教基金會,也玩木雕。她的木藝創作,一來體現新港的風土及自然觀察;二則連結新港和日本古川町的長久友誼。創作者透過臺、日兩地長期對自然素材的運用、匠藝和社會教育等層面的深度往來,持續引發創作動力。此外,她多年致力於《會訊》開創新的設計風格,吸引更多讀者結緣新港的人文風情。
林怡君的交趾陶創作《金蟾蜍》,投射了她對疫情改變遺傳基因定序及「生物多樣性」何以影響人類生存的終極隱憂;並且不從華人文化傳統中蟾蜍被賦予「招財」的吉祥寓意著手創作。
她從「演化」的角度思考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複製及傳遞,而基因突變可使性狀產生質變,造成個體間的遺傳變異。因此,她以交趾陶創造出謎樣生物,看似由青蛙變異,卻像蟾蜍,令人摸不著頭緒。林怡君盼從不同的表現手法和意義傳達,讓金蟾蜍的形象產生特殊的違和感。她使用了「陌生化」的藝術技巧,盼以這種疏離效果,邀請觀眾理性判斷,進而省思人造環境對自然的危害。
駱巧梅帶領新港藝術高中教師蔡梅音、楊淑萍、黃心筠與學生,共創的新媒體藝術裝置在本區呈現。新港藝術高中透過跨領域STEAM 藝術教學成果,以虛擬元宇宙、動力裝置及光雕投影,展現今昔新港風土及人文觀察。
本作意圖創造新的感官體驗,邀請民眾沉浸新港的「未來想像」;透過科技實驗,將元宇宙內的新港街景,以實體再現而出,讓觀眾體驗日常生活與歷史推演的進程與藝術的創意表現。其中的動力藝術裝置,代表新港歷史中的五分車。車子移動軌跡隱含時間流動,與乘載居民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