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12 月,新港的記憶地景迎來新的變化——林懷民的祖厝「培桂堂」重新開放,而他在1970 年前後完成的短篇小說〈辭鄉〉,也將成為嶄新的記憶。
〈辭鄉〉記述50 年前新港車站、培桂堂、戲院與農會的人際對話及場景。這也為《複寫•新港》帶來最初始的策劃構想:「我們之中,會有人沿著這條文學路徑,『步行』來到展場的。」正因如此,本展的構作中,特地安排林懷民的小說、黃怡豪的影像作品,銜接著展場與新港街區的記憶之處,讓「行腳•傳承」展區化身成不同空間轉換的樞紐;換言之,觀眾可以看到小說主角「陳啟後」走近50年後的「新•新港」,重新見證新港文教基金會的茁壯歷程,及鄉親們如何呵護愛戴的故鄉——新港,已不再是當年的凋敝衰頹。
周學涵的「履寶磚」裝置作品,在展期之中,迎來新的旅程,部分作品持續南漂,且在一定時間後,重新回到故鄉(展場)。「行腳•傳承」的策展命題,與周學涵作品的「鞋盒」材質,不約而同聚焦於「腳足」的意象,透露作品與人的移動時態,對應《複寫•新港》主視覺設計的「手」感,好好地張開身體的空間尺度。
我們在「生態•展望」展區中,見到高千惠的木雕地景作品,連結五個新港街區的重要場景。有趣的是,當觀眾遠遠欣賞高千惠的作品牆,五個木雕似乎拼成一個「手」字;而近看每個單獨的木雕作品,又能發現腳的造型,好好感受它吧!端看各位的想像力。
「淪落丹青經浩劫,輝煌金碧慶重光。」新港仕紳林維朝在〈祝新港奉天宮落成式・第四首〉如是寫道。百餘年前新港匠藝的出現,與災後的廟宇修建歷程有關。林維朝的古典詩作,與林怡君的交趾陶作品互為成形,我們正在面對的疫情,暫且不會消逝,此讓林怡君的創作帶有重要且朝向未來的人道警惕。她的作品不透露「輝煌金碧」,而是在水族箱豢養突變的蟾蜍,看來親近卻又荒誕,何不當作全球人們應正視新時代基因突變的擔憂與警示呢?
由新港藝術高中任以真校長及師生團隊,與臺中高工、桃園建國國小共同建構出以藝術為核心串接下的STEAM 精神:三校透過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等課程培力,組成深具創造力的策略同盟。跨地、跨專長的師生團隊,以虛擬藝術VR 元宇宙、動力裝置及光雕投影,展現今昔新港風土及人文觀察,藉此重新邀請觀眾回顧新港的歲月推移軌跡。
新港小鎮是全球世界的一部分。透過新港藝術高中STEAM 藝術共創計畫,期許我們進入虛實交界的新世界,並藉由多重的身體感官經驗,沿著歷史的重述與空間的伸張來行走。這些方向有助我們尋覓一個小鎮的創生之路,我們透過新科技與新形態的合作經驗,無形之中都在實現「另一個新港」的可能潛力,並且默默鋪出一條接一條予人後進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