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藝文導覽

【359期】《複寫•新港》展區導聆(上)

作者:林正尉◎共同策展人

當您進入《複寫•新港》展覽,右側將遇到「顧鄉•故鄉」。「顧鄉•故鄉」探討創作者面對家鄉的「距離」,及其出現的感性經驗:離鄉的人,往往再三丈量自己與家的距離及感受,且在異地的疏離與家鄉的親密感之間,反覆潛藏回憶與想像;浮沉之中,形成一個無以名狀的曖昧地帶。
張仲任的膠彩畫,為斑駁的磚牆賦予新的綠意。樹叢的凝結感,彷若邀請人們接近,似乎又帶有冷冽的距離感;郭柏翔持著父親的攝錄機,保留上世紀末的童年影像,而創作者此時此刻持著攝錄機,重新追尋今日故鄉的記憶紋理。當觀眾遠視謝涓娟的電繪作品,如同一陣風掀起畫般的輕盈,若靠近它們時,也將微微蹲屈身體,我認為那是人們面對信仰的自然與謙卑。
「時空•圖像」的展區設計,更像是採用自傳書寫,有別於「顧鄉•故鄉」意圖傳達的朦朧和距離:郭靜蓁的舞蹈自傳,與林彥良對童年情感的片刻銘刻,同樣在創作中探討生命的成長進程,以逐步解剖並解構自我歷程等方式,回到曾經的故里與心境。
兩區共織下的感性詩意,瓦解「返鄉」、「離鄉」的對立區分,往返於「移動本來即是矛盾」的核心觀點:不僅張開既公共又私密的移動經驗,並在舊與新的地理版圖之中,於「新港」一詞保持來回複寫的動態。兩個展區不願為「家鄉是什麼」提供一組確切的定義。我們只盼望留下多一點想像的軌跡。

顧鄉•故鄉

張仲任•郭柏翔•謝涓娟◎第一展區藝術家

張仲任、郭柏翔和謝涓娟的創作內容,皆思考「移動者」 面對「家鄉」的感性詩意。張仲任的膠彩創作〈靜靜地.蔓延著〉,回顧大學時期的冬日生活:那是個寒風侵肌的冬天,枯黃野草、刺骨寒氣和常見的相思樹,橫成一幅五味雜陳的酸楚詩意。
郭柏翔在〈沿鄉〉中,以影像的時間感,記錄且探索家鄉的地景。他攫取新港的景象,讓影像自身充滿離返故鄉的複雜感觸。創作者藉由攝影機的觀景窗,捕提、回放影像中的瞬閰動態,呈現心中對故鄉情感的流動緩急。
謝涓娟的電繪作品〈記憶的風〉,則將故鄉記憶視為徐徐的風,裡面帶有陽光、街道、草土等。創作者挑選數個風景和物件,對於新港的深刻記憶中,表達眼中的風土和模樣。
〈心事誰人知〉是新港歌手蔡振南1982 年寫的臺語歌,這也是他第一首臺語成名曲。梁代琦(2016) 在「關鍵評論網」的訪談寫道:「像是夜市裡的國歌,無論是市井小民或達官貴人,人人都能來上一句,寫這首歌時,蔡振南才29 歲,但歌曲裡卻有看盡世事的滄桑。他解釋,民國七十年代,台灣許多農村社會面臨轉型至工業社會,有些年輕人不願做粗工、又沒有好學歷,失業後,只能整天像個小混混似
地遊蕩,父母怨嘆、鄰居訕笑,心裡有苦說不出。」年輕的蔡振南,度過十餘年北漂勞動經驗,長期接觸中、下階層的流浪江湖;人們普遍認為蔡振南的〈心事誰人知〉,道出離鄉打拚的勞動心境。
本區展示雲門舞集1986 年《我的鄉愁,我的歌》,邀請蔡振南主唱〈心事誰人知〉、〈煙酒歌〉等歌曲原聲帶及其他。林懷民認為其歌聲質樸、厚實、不流俗套或刻板,真誠唱出市井人民的心聲。 此曲呼應三位年輕藝術家的創作,豐富著臺灣社會思考「移動者」回眸故鄉的狀態時,能產生相互成文的歷史脈絡。

時空•圖像

郭靜蓁•林彥良•新港文教基金會環保生態組◎第二展區藝術家

新港不僅是「微笑的故鄉」,也是啟蒙郭靜蓁愛上舞蹈的家鄉。她的學舞之路,是在新港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國際嘉年華舞臺上,「看見我的啟蒙老師——江季鴻老師引領的『魔力小子』,看見表演者們閃閃發光而深受感動」,讓郭靜蓁下定決心,想要成為「那樣發亮的存在」,進而運用表演和舞蹈感動更多人。創作者希望在作品裡,傳達跳舞的初衷及堅持,呈現學習歷程中,對她影響深遠的舞作復刻,期待讓觀者一同浸潤於舞動的喜悅。
林彥良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美術學院雕塑系求學期間,專攻蘇聯時期的大型寫實雕塑,是臺灣極少數受過社會主義藝術訓練的創作者。他在烏克蘭完成碩士學位後,回臺參與製作各種大型公共藝術、人物蠟像、銅像和公仔裝置。
林彥良透過《情感三部曲》連作,呈現孩童成長至青年時期,所經歷的各種身心徬徨及感受為題。他以孩童之雙手,藉由流動的線形,捕捉童年瞬間的快樂;以孩童的笑臉,呈現出心中擺脫某些疑惑的剎那,重新放鬆後的愉悅;但隨著時間成長,孤獨與束縛感增聚,會發現某種無以名狀之物越來越少,彷彿潛入深海,口中能呼吸的空氣越來越少。
生命的成長與環境的育成,相輔相成——有賴人們於社會環境有所省思及創造。倘若說郭靜蓁和林彥良的創作,反映了生命成長的變化與回望;那麼,在新港的社區環境,也在不同世代的鄉親共同參與、營造下,形成嶄新的樣貌。
宋明晃、高燦、郭秀麗、陳朝江、楊燕敏(手稿繪製)等諸位老師,是二十餘年前推動社區綠美化的核心成員。在新港文教基金會35 週年之際,環保生態組持續結合老、中、青三代義工,推動「新港綠點2.0 計畫」。透過經驗傳授和創意展現,讓新港「再年輕一次」。(以上參與者依照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