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藝文導覽

【358期】《複寫•新港》:跨世代的對話與思辨

作者:林正尉◎共同策展人

《複寫•新港》一展,是從新港作家林懷民、鄭宗弦的文學作品出發,與1994 年全國文藝季《親近新港》攝影展產生互動及對話,重申四個展覽論題:
一、「顧鄉•故鄉」:本區重新思考今昔新港「青年」的歷史,有哪些受到遺忘?無論是二二八時期犧牲者、共產革命者、童養媳等,這些人都是新港歷史的一環。我們不應以「離鄉」和「返鄉」的二元論分之。本區中,張仲任、郭柏翔和謝涓娟的創作內容,皆思考「移動者」面對「家鄉」的感性詩意有關。
二、「時空•圖像」:本區將1987年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置入臺灣社會變遷的整體網絡,連結1980年代「自力救濟」的世代精神。此世代的青年,經歷臺灣經濟高昇的後遺症:富裕社會的「匱乏」及環境的失落。「自力救濟」的總體精神,反映了基金會的成立及創新;而基金會也是「自力救濟」的青年世代,立足新港、以文化教育振興等方式,對抗臺灣結構性問題的重要基地。本區中,郭靜蓁和林彥良的創作,反映了生命成長的變化與回望。
三、「行腳•傳承」:「世代」的意識,產生於某些凝固後的社會想像,何以在共同經歷及闡釋後,滲入個人的生活體驗及實踐當中。換言之,如新港史上「八七水災的一代」、「自力救濟的一代」、「千禧世代」、「疫情世代」等,固然能將特定社會想像和記憶印記,融入於某些人及群體的行動和思考,並合理化其所處的「時代精神」。「行腳•傳承」是前兩個展區的論述延伸,並舉出「世代意識」背後的集體表徵,可能顯露的排他特質。在此,黃怡豪從林懷民的〈辭鄉〉出發,以影像延展了「文本之後」的新港故事;周學涵透過家庭史和個人移動的物質痕跡著手創作,豐富了本區命題的生命力。
四、「生態•展望」:在《親近新港》蒐集展出的老照片中,我們看見鄉親的雙手互助救災、消毒防疫、耕種掃街、「作義工」;至20年前鐵路公園的現身、11 年來1/2自然農場的營造等,有無數「打造環境的手」,正不斷重疊、複寫新港的無窮可能性。本區中,由高千惠的木藝及設計、駱巧梅與新港藝術高中「STEAM 未來人才培育計畫」師生、林怡君的交趾陶創作等,共同探究生態意識連結土地的多軸時空,且共譜了「手作、謙誠與傳承」的新港精神。
本展結合不同世代、創作領域和生命歷程的「新港經驗」為策劃主軸,試圖連結並傳遞這片土地的世代特質。這場盛會除了展現當今出生於新港、工作於他方,或是生活於新港的青壯藝術家作品外,還夾述過往無數鄉親何以齊心創造家鄉面貌,與基金會的茁壯歷程等,相互構築起「人們如何於社會環境中有所創造」的核心敘事。
最後,本展意圖打開「新港藝文展覽史」的範疇與想像,邀請曾發生過的展覽經驗,以新的靈魂及精神回到「現場」,化作第三條深藏其中的敘事線:於記憶和情感層面,讓我們與《親近
新港》攝影展,進行橫跨30年的銜接、交錯和對話,為當今小鎮文化的實踐思考,開出歷史思路,並望向未來的創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