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兒時的味道
北港溪沿岸為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適合種植花生與芝麻,早期雲林縣元長、北港及嘉義縣新港、六腳一帶,遍植花生與芝麻。古笨港時期,南港、板頭因臨近北港溪河口,自然成為芝麻的集散地。謝東哲老師回憶,兒時,油車間滿溢,繁榮時從北港朝天宮的大街、觀光大橋、延伸至新港的南港、六腳蘇厝寮,處處都是榨麻油的小型工廠。春天透南風,也是芝麻收成、炒焙、榨油時節,在南風吹送下,空氣中飄散著濃濃的芝麻香,這是自然的好味道,也是進香客搶購的伴手禮。現今油車間還有幾間,但盛況已不復當年,散發出來的麻油香,也不大一樣,進口芝麻早已取代本產芝麻,鄉下資深的好鼻師——老農民們,個個都能分辨出來,進口芝麻與在地芝麻香味的差別。
WTO政策開放雜糧進口,本地芝麻敵不過進口芝麻,農民紛紛棄種,嚴重時,本產芝麻只剩1%,99%仰賴進口。在食油風暴後,國人意識抬頭,漸漸對食用油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懂得吃好油。加上政府鼓勵國人自種五穀雜糧,台產芝麻比例提升到5%,台灣目前主要產地在台南西港、安定、善化、將軍一帶。
板頭再現芝麻香緣起
當板頭交趾剪黏藝術村轟動全台,為解決停車問題,將農地改為停車場的不合法行徑,經地方人士奔走,將板頭劃為休閒農業區才解套,進而成立南笨港雜糧生產合作社,為維持合作社運轉,經過地方討論,回想兒時的麻油香,社區興起種植芝麻的想法。
特色田區委由青農代耕
合作社結合農民、企業主、地方仕紳,共同營運,屬於公益性團體,所得用來照顧社區長輩。芝麻的來源有三種,一是自地耕種,以東哲老師古笨港陶華園南方的自有田區為主;二是與農民契作,範圍主要落在北港、六腳附近;三是向台南西港一帶優質農民收購。自種與契作都委由青農代耕,一年都只種一次——晚冬,種子由東哲老師提供,嚴選台南1號的芝麻於中秋節前後播種,此時節雨水少,病蟲害也少,培土前用一次除草劑,之後成長不再用藥,運用芝麻長得比雜草快的特性,在芝麻約莫30公分高的時候疏株並拔草,30天後就會開花,此時天氣漸冷,植株長得慢,也省去摘心的人力,約100天收成,田間採收後曝曬21天。晚冬收成較不好,但可以用較自然的管理方式來栽種,是值得的。東哲老師以職人精神,用最頂級的標準要求代耕的青農,包括契作的部分,為消費者層層把關,提供最優質的產品,讓大家安心食用。
雙層防護網
走過東哲老師的芝麻田,除了設置田園地景外,最顯眼的是一排雙層防護網,上層是已種植3年多的落羽松,下層是羅漢松,形成一道別緻的地標,用來隔離別處飄來的農藥,也是農作後納涼的好地方。芝麻田旁種著紅鬚玉米,草長得比玉米還高,代耕的年輕人說,這是高經濟作物,自然鮮甜、價錢高,事業繁忙的東哲老師無暇管理自己田區,委由年輕人耕作,收成都歸青農,唯一要求每年至少種一季芝麻,互助合作下,共創雙贏。
主力產品 獲獎農村好物
目前合作社販售的產品有:胡麻油、清麻油、芝麻粉、與瑞香珍合作的季節限定款芝麻酥。清麻油:160度低溫炒培,放涼冷壓,堅果核桃般的風味,比較溫和不上火,適合全年食用;胡麻油:210度低溫炒培後,放涼冷壓,如琥珀般清透,適合溫補。冷壓提煉油品,可以保留其營養素,這是進口芝麻無法取代的。
芝麻粉是現代人的養生聖品,全粒研磨,充分保留其營養成分,東哲老師推薦私房食譜:香蕉芝麻牛奶飲,高鐵高鈣、老少閑宜,這是兒子因為健身而研發的日常早餐!另一項是芝麻粉加牛肉湯,可以提高血紅素,適合體弱者補充體力。
目前南笨港雜糧生產合作社有兩大品牌:透南風與板頭好味,胡麻油與清麻油,榮獲水保局2020農村好物獎項,可以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上架,也是公司行號年節送禮的最佳選擇,盈利皆回饋給社區,做老人食堂、農場食農教育、輔導青農等。
合作社即將進行下一步計畫,蓋體驗農場,就在芝麻田的正對面,期待的是,天然好食材的種植觀念,能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