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好農・好食在新港

【320期】清福米 獨立小農女— — 黃毓瑩

作者:林秀英◎本刊編輯委員

小農場大樂園
毓瑩是一位長期在外地工作的上班族,四年前萌生辭意,興起返鄉務農的念頭,剛好外公有農地可供耕種,又因為畢業於環境科學學系,自然希望自己的耕作方式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便投入友善農耕,不噴灑農藥,也不施任何的肥料。一人農場,目前是「嘉義縣新港古民產業促進協會」的會員,而協會申請為環境耕作的驗證團體,自己也是該協會驗證稽核員。耕作面積五分地,其中四分地種植稻梗台農77 號,剩下的一分地則是旱作實驗區,小麥、蕎麥、大豆、黑豆、綠豆、毛豆和芝麻等,一邊試種一邊找樂趣,既是農家也是玩咖。

追求產量的迷思
轉務農初期,長輩們最擔心的就是友善耕種的產量往往低於慣性農法,是否可以維持生計呢?陸續的接觸友善農業課程後,她認為要「放下產量」,遵循大地的節氣律理,適時、適地與適種,不追求產量而是要求質量,就連雜草也是生態平衡的環節,寸草不生的土地難道就等於是良田嗎?所以,只要草不影響到農作物行光合作用與生長,這些地面上的植物應該是多樣生態平衡與共生。

清福米與秀福豆
成立「愛琳好士農務社」,不是大專業戶,也不是農業政策的補助對象,最主要還是產量不多,無法配合市場的銷售通路,因此以尋求市場差異性來區隔消費群,自種自售,找小型機具碾米代工與慣性農家完全分離,產品自己包裝與設計,目前的自創品牌有小包裝米「清福米」、與豆類產品「秀福豆」,有黃豆和綠豆等,另外還有糙米麩、糙米茶、薑黃糙米麩、蕎麥糙米麩、胚芽米糠等加工產品,小量製作強調新鮮。清福是沿用外公的名字,秀福則是取音自閩南語的惜福。她希望呼籲更多的在地農友投入友善環境耕作,好好救治家鄉的土地,這樣就可以少一些農藥的污染。

吃食物還是在吃肥料
台灣四季如春,幾乎什麼都能種,與慣性農法之間除了產量,質量更是差異,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已經被養成,花同樣的錢當然要買大又甜的蔬果,往往忽略了農作物又壯碩又甜美的背後,盡是農藥與化肥的總合,殘存的藥肥可能會被人體吸收,累積後造成負擔甚或疾病。而自然栽種的米,原始的米香味較足,咀嚼後的澱粉轉換為麥芽糖與葡萄糖的甜會更明顯,希望消費者的選購習慣可以翻轉,應該要更重視食物的履歷和安全與否。

復興米食文化
東方人用碗筷,西方人拿刀叉,吃的本身就是文化,原本我們以米食雜糧為主,但麵食類比例卻日益偏高,尤其麵包類的副食品,麩質含量較高,吃多了反而容易誘發過敏性的體質與肥胖;再加上現在大多是雙薪家庭,職業婦女們家庭事業兩頭燒,大多外食,致使吃米買米的消費層下降。飯菜香也是「家香味」的記憶,用愛護家人健康的初心下廚,會更美味。希望鄉親一起友善耕作守護家鄉的土地,同時吃健康又自然的好米!


清福米生產簡介
在嘉南平原肥沃的土地,水稻是農民主要種植作物。
清福米即種植在這片沃土上,喝著嘉南大圳支水,迎著南台灣和煦陽光,快樂生長。
毓瑩本著對自然環境的關懷與熱愛,採無農藥,無肥料種植。過程中以人力撿拾福壽螺,彎腰除雜草,清早夜晚巡田水,但有紅冠水雞等水鳥與蜘蛛、蚯蚓與昆蟲陪伴田園農事,好不快活。
特別要感謝毓瑩高齡九十多歲的外公李清福先生提供了一塊沃土及童年美好的農村生活回憶,讓毓瑩有機會去實踐自然農耕生活。

 

愛琳好土農務社  LINE ID:fungiyy168
種植生產及尋找台灣友善環境農友產品,秉持不使用農藥,不外加肥料之良心自然耕作,提供可安心食用之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