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弘政/嘉義縣古民產業促進協會總幹事
從事有機、友善耕作即將邁入第13個年頭,一路走來相當艱辛。為解決耕作上遭遇的各項難題,上遍改良場、研究單位、大學農學院相關課程,結識來自各方有機友善耕作的農友、團體和專家,學習調整有機、友善耕作方法,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農耕方式,讓生產與環境生態兩者均衡發展,不因農糧生產破壞我們的生活環境,期待地方上有更多農友朝向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轉型,為我們更美好的、健康的生存空間努力。
自民國94年起,我從慣行農法(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轉型為友善環境、友善生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對主要靠農業收入維持家庭生計的我相當不易,但理想意念讓我堅持了下來。99~101年通過中華驗證有機轉型期個人驗證。106年11月初再度集結產銷班內從事友善農耕的班員陳劉彬、吳國毅、林文益,產品的種類更加多元化,包括水稻、雜糧、特種作物、溫室蔬果等,由中華驗證公司做「有機轉型期集團驗證」,順利通過層層審核並取得有機轉型期證書。期望藉由群體力量,穩定生產、穩定供貨,共同開拓銷售網路,攜手前行建立農業新典範、建構農業安全體系、提升農業行銷能力,為友善農業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轉型為有機、友善農作生產方式,我於96年成立「新安自然農場」,開始自產自銷。「新安」兩字取寓於新港在地所生產安全、安心的農產品,台語諧音「心安」,就是生產者種得安全、消費者買得安心,這也是我從事友善耕種的初衷和目標。新安自然農場引進不少新品種農作物,如台灣越光米(台農77號)、台東三寶(小米、樹豆、紅藜)、台東紅寶石洛神花等,在新港地區生產、採種、保種,除自用外還供給產銷班成員來栽種,並負責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輔導,邀請專家蒞臨新港指導及經驗交流,讓這些新品種作物在新港地區穩定量產,嘉惠地方農友。
政府農政單位正積極推動減肥、減農藥新農政策,鼓勵農民朝向有機、友善環境農業耕作方式,並編列大量預算補助從事有機、友善耕作的農民,消費大眾對農產安全性愈來愈重視,農產品農藥殘留標準愈來愈嚴格,也配合新港農會在新港農業專區內(主要範圍為古民社區農民耕作區域)推廣有機、友善農耕,結合古民社區農友成立「嘉義縣古民產業促進協會」,做為有機、友善耕作推廣團體,協會招募會員範圍為嘉義縣轄區域,並將向農委會提出「友善農業推廣團體」資格審核,未來希望透過協會整合農業專區內、新港鄉內及鄰近鄉鎮從事有機友善耕作的農場、農友,共同建立銷售平台、成立農夫市集,聘請專家指導訓練有機友善農作栽培方法、病蟲防治要點,爭取公部門資源挹注,擴大地方有機、友善耕作面積, 讓我們的生產環境、居住環境、消費環境更友善更健康。
農業生產不一定非得依靠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我們還有「有機友善耕作」的新選擇方式,一樣能生產品質穩定、優質、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因此未來推動「共好」概念是產業協會的目標,讓生產者好、消費者好、全體國民好,就是我好、你好、大家好的概念,不因生產方式損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健康,也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了後代子孫有個友善、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我們必須思考目前大部分農友破壞式(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農耕方式如何改進,朝向有機、友善農耕來轉型,為了地方居民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歡迎您加入有機、友善生產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