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相信工程

【293期】走在一條徬徨的人生路上

作者:孫沐紅 ◎本會副執行長

青少年期階段的孩子總是在人生路上徬徨,不知道自己未來?不清楚自己擁有那些?也不知如何排遣負面情緒,介於想獨立,能力上又不能獨立的尷尬階段。人類心理發展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 E.)認為青少年是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當發展順利時,孩子能建構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追尋方向;若發展障礙,那麼孩子們生活將陷入無目的、無方向,徬徨且迷失。
我們踫過不少孩子因為讀書沒有興趣,導致學習挫折、被邊緣化、學習意願低落,孩子找不到支持認同、人生定位及存在價值時,即沈溺於兩性交往、社群平台、網路遊戲、無照駕駛機車、菸酒檳榔或陣頭活動,孩子的這些行為代表他們想和周邊的大人一樣,擁有主張自己行為的能力,撇開錯誤認知及偏差行為不看,孩子想要脫繭而出尋求獨立的過程,是一個正常人格發展,及社會化必經的歷程。青少年的精力旺盛,社會誘惑很多,相信工程透過多元的活動課程,能重構孩子的正確認知,引發正當行為及動機,發掘且發揮孩子的潛能;相信工程長期傾聽孩子心裡的聲音,了解孩子的無奈與無助,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陪他們走人生的路,時而關懷陪伴,時而教導要求,時而傾聽同理,我們相信這不是溺愛、也不是盲目的維護個案最大利益,更不是無條件的供給資源,僅僅是我們明白孩子需要我們這麼做。
去年九月,相信工程的孩子們成立「相信樂團」,聘請大衛樂器行王忠清老師教樂器、新港國小梁容老師教唱歌,每週練團兩次,每個團員必須允諾遵守團規才能加入,如團練時間不能任意遲到、缺席,自己整理用餐區域,注意團隊形象及自身服裝禮儀,不可在社群平台謾罵髒話,不可在團練時間玩手機、專心練習、注意聽課等,與其說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及樂器、歌唱、台風等表演技能,不如說我們在訓練孩子「做好一件事的態度」,態度對了,做什麼事都不難。
3月18日是讓相信樂團孩子們永遠難忘的日子,懷著忐忑不安與焦慮的心情站在台上,看著舞台底下兩千位觀眾以及支持他們的家長、老師、同學及學弟妹們,緊張的情緒幻化成千萬隻螞蟻在全身到處遊動,如此令人難受,當鼓手敲出第一個聲響時,原本靜默的舞台隨著樂聲、歌聲熱鬧起來,聲音像是長了翅膀一樣,飛向現場每一個人,也感動每一個人。
這一代的青少年讓我們擔憂,因為在他們身上鮮少看到跨越障礙的「勇氣」及為自我理想奮鬥的「堅持」,相信工程在思考,若能引導孩子們學會為自己徬徨的人生釐清一個方向,為不安的情緒找個適當的出口,持續自己喜歡且有益的事,如此,我們還需要擔心孩子有變壞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