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76期】笨港縣丞所遺留的木匾(下)

作者:林伯奇 ◎本刊編輯委員

清朝咸豐年間所遺留的文物只有一件,為縣丞白鸞卿之匾額「福芘雁行」,此匾為答謝新港奉天宮媽祖庇佑之匾額,並在白鸞卿上任時敬獻的,匾額旁邊有將此段神蹟加以撰寫,內容大約是寫說,當時其兄長白鶴慶道光十六年(1836)至道光廿一年(1840)擔任笨港縣丞,承蒙當時人民的愛戴與神明護祐,希望神明也能像保祐他兄長一樣,也保佑他能平安順利,治理好笨港這個地方。果真如此,白鸞卿也如同其兄白鶴慶一樣官途順遂,皆由笨港縣丞升上嘉義知縣。
光緒以後的笨港縣丞其管治的範圍逐漸的縮小,其功能也慢慢的縮減,尤其在光緒十四年(1888)雲林設縣之後,笨港縣丞署的功能逐漸被雲林縣取代,從光緒十四年開始的縣丞任期大都約一年左右,經常替換人員,其運作功能不再那麼的重要。
「笨港」是一個消失的地名,其歷史的地位因為媽祖信仰而聲名大噪,然而大家在爭論其歷史的真相,反而忽略了歷史文物更能貼近真相,選擇從笨港縣丞所遺留的文物來看清朝時期的笨港歷史,更能還原史實。
在一百六十四年之久的歷史中,笨港共計有四十多任縣丞,收集到十六件相關文物,除了四件不在古笨港市街附近,其餘全都集中在現今的新港與北港;其中又以新港鄉保存十一件最多。由此可證當時笨港縣丞署設立是在現在新港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