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74期】笨港縣丞所遺留的石碑

作者:林伯奇 ◎本刊編輯委員

笨港歷經三十七任縣丞,一百六十四年間,一共在雲嘉地區現今留存有五塊石碑,依年份有:

(一)嚴禁匠民越界私墾碑記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諸羅縣笨港縣丞李倓所頒布的告示〈嚴禁匠民越界私墾碑記〉,此碑用以區別漢、「番」界限,於今嘉義縣梅山鄉太坪村山林之中;另一片則在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福華宮。原為六塊石碑,現今只剩餘兩塊,此兩塊石碑為現存最早有笨港縣丞題字之石碑。

( 二 ) 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
乾隆四十年(1775)笨港縣丞薛肇熿所撰的〈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特授修職郎分知諸羅縣笨港事金匱薛肇熿謹撰,華亭林思補篆額,但原篆額無北港二字,但不知何時補刻二字,與原碑額篆額字體不同。現今於北港朝天宮收藏。也是笨港地區現存最早的廟宇石碑。

(三)新建登雲書院喜捐緣金名碑
道光十五年(1835)〈新建登雲書院喜捐緣金名碑〉,笨新南港的文人,以文會友成立蘭社,在笨新南港東隘門外結立草堂集會,並奉祀五文昌君。道光二年(1822)合資建立文昌祠,並仰慕王得祿將軍高官顯赫「登步青雲」,而命名為「登雲閣」,傳承漢族的傳統文化,為了教導更多的學子,在當地的仕紳勸募之下,有錢出錢、有地出地一同的努力,於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完成登雲書院新建,從此奠定了新南港往後的文風基礎。嘉義縣知縣龐周捐銀八十元;笨港縣丞劉詵、笨港縣丞易各二十元。

(四)笨新南港義塚碑
道光二十二年(1842)〈笨新南港義塚碑〉,新港的義塚,據《嘉義管內采訪冊》所載計有二處,一在新港西門外;一在新港東門外。前者為笨新南港義塚(或稱石牌塚);後者為東頭塚。由新港義塚之設立,可以管窺前人對社會喪葬救濟事業之重視。

自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因日久而幾無餘地,甚至疊葬的情形屢見不鮮。而審視義塚所在地「後有來脈蟬延,前有淺溝環帶,誠冥居之得所者也。」實屬陰宅之風水寶地,故笨新南港(新港)人商議公置再立義塚,當時笨港縣丞白鶴慶大力贊成並率先捐款,地方仕紳與商號等亦紛紛慷慨解囊。
以上便是五塊刻有笨港縣丞之石碑,是否還有未發現的地方,還需後者繼續加以挖掘,但可發現笨港縣丞其職權應該相當有地位,尤其對地方建設不遺餘力,「笨港」縣丞在諸羅縣(後稱嘉義縣)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