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67期】新港百年建醮溯源 ( 二)

作者:陳素雲 ◎本刊編輯委員

中元醮
笨新南港(新港)在墾拓之初,羅漢腳路倒病疫者甚多;再加上漳泉械鬥、林爽文事件等之無主枯骨隨處可見,故中元祭典向來受到重視,年年都會舉辦中元醮,以祭祀那些孤魂野鬼。後來受到佛教盂蘭盆會的影響,整個活動偏重在普度。
新港的盂蘭盆會創立於嘉慶年間,其慣例分新港奉天宮與松仔腳(今福德路西安堂附近)兩處舉行祭典,前者農曆七月十六日於奉天宮建壇設醮三天,慶讚中元,普度祈安植福;後者則於七月二十六日舉行三天中元祭,晚上亦有放水燈儀式。目前新港奉天宮仍保存清朝新南港(新港)中元祭之木刻版。
中元祭這項古老習俗,在光緒年間逐漸式微,甚至有難以為繼的危機,新港一些有心人士林春培(清同治八年貢生,林維朝族伯)、林慶(五社林祭祀公業管理人,林維朝之父)等,於光緒五年(1879)發起重興「蘭盆會」,會員四十餘名,募款數百圓,舉辦盛大的祭典,剩餘的款項則購置田產一甲多,每年所收的佃租三十圓作為祭費。然而這項傳承久遠的舊習,卻在日治初期終止不再舉辦。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像新港這種重視傳統,宗教氣息濃厚的文化古鎮,為何沒有像基隆中元祭、民雄大士爺祭之類的中元祭?事實上,新港在明治35年(1902)以前,年年都舉辦盂蘭盆會,之後被新港區長林維朝廢撤,這個旋乾轉坤的民俗大轉變,見於林維朝所撰的<事績>一文:「明治三十四、五兩年旱魃為災,民生困難,新港街舊例七月盂蘭盆會,每年輪值首事十二人,建醮設壇,窮極奢麗,費貲不少,輪值之人,商業每多倒閉,乃力排眾議,倡言廢撤,民困賴以稍行。」
林維朝以一介讀書人從政, 常懷移風易俗之志。新港有一項風俗:每年陰曆七月盂蘭盆會,輪值首事十二人,建醮設壇。然而這項民俗,由於主事者講究排場,極盡奢靡,相互較勁,輪值的商家有很多倒閉的。明治三十四、五年(1901、1902),連續兩年旱魃為災,林維朝力排眾議,倡言廢撤,民困得以稍紓。然而反對的聲音仍時有所聞,對於一些聳人聽聞的迷信邪說,他往往據理辯駁不遺餘力,曾說:「媚鬼神以求福,理斷而所乖也,倘鬼神有靈,欲加譴責,余當身受之。」(五十嵐榮吉編纂,《大正人名辭典》,林維朝條)由於他素來受鄉人敬重,又身居新港街庄長,頗能收風行草偃之效,新港風氣為之一變。
新港盂蘭盆會遂於明治卅五年(1902)起廢撤,這也是新港百年來未再見到大規模中元醮之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