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港奉天宮前豎起了「新港百年建醮」的大看板,鄉親們都在問:「什麼是建醮?新港曾經作過醮嗎?」亦有其他鄉鎮人士嗤之以鼻,在網路上撰文反駁:「新港從未建過醮,何來百年歷史?」本文將藉由溯源,以釐清此爭議。
何謂醮
醮乃是民間信仰中最隆重的祭祀儀式。所謂醮,原始的意義僅是祭神,《昭明文選》宋玉<高唐賦>謂:「醮諸神,禮太乙」;後來慢慢演變成僧人、道士搭壇獻祭都稱為醮。主要的目的是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生樂利、闔家安樂、人丁興旺等。
臺灣的醮祭,大體承襲中國,但因移民的來源多而雜,另也受到道士派系不同的影響,行事及作法更分南北兩大系,醮祭的樣貌變得多樣,形式更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甚或南轅北轍。(參閱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新港的醮祭較隆重且見於文獻的有:祈安清醮、中元醮、慶成醮等,茲分述之。
祈安清醮
民間盛行的各種醮典中,清醮是其中最著名而普遍的一種。祈安清醮的緣由,據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所述,乃因台灣習俗,「每逢地方不寧,即懇向神祇許願祈求;如果有驗,便舉行隆重謝恩祭典,並祈求未來之福。則前者為『許願祈神』,後者為『謝願酬神』,前後呼應,構成一連串之宗教行為,是為建醮。」
祈安清醮多屬不定期醮; 少數地方亦有因舊俗沿襲而來。新港清朝末年最後一次清醮祭典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舉行,前清秀才林維朝在其自傳《勞生略歷》中,曾對此次祈安清醮有所記載:「冬十一月,新港街建設五天清醮,醮壇、戲臺裝飾甚美,四方來觀者人山人海,余家賓客二百餘名,借屋數處與之住宿,余一人指揮家下人等慇勤接待,不眠不休,余好客之名遂以益著。」
由此可知,新港於1891年舉辦五朝清醮,醮臺裝飾華美,亦有戲曲演出。從各地前來觀賞者人山人海,林家的賓客就有兩百多位,林維朝借了數處屋舍供其住宿,並指揮家人殷勤招待,他好客之名因此更是遠近馳名。
新港人這種好客熱誠舉鄉皆然,在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之時,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家家戶戶總動員,民家、店鋪等均提供免費膳宿熱情迎客,故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在北港停留兩小時,在新港則住宿兩晝夜。(見1935年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路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