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生命紀念館,位於北港路北側,福德路200號,占地約五公頃,前身為笨新南港義塚。此義塚的創立年代,據前清秀才林維朝撰寫的<重修新港西義塚碑記>所載:「新港西畔義塚創自乾隆年間」。所謂義塚,即官府或富家捐地供百姓埋葬之墓地,亦收埋家貧無力下葬者或無主枯骨遺骸。
新港的義塚,據《嘉義管內采訪冊》所載計有二處,一在新港西門外;一在新港東門外。前者為笨新南港義塚(或稱石牌塚);後者為東頭塚。由新港義塚之設立,可以管窺前人對社會喪葬救濟事業之重視,故林維朝在文中指出:「義塚之設,所以安死者之魄,慰生者之心,法至良意至美也。」
然自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因日久而幾無餘地,甚至疊葬的情形屢見不鮮。而審視義塚所在地「後有來脈蟬延,前有淺溝環帶,誠冥居之得所者也。」實屬陰宅之風水寶地,故笨新南港(新港)人商議公置再立義塚,當時笨港縣丞白鸞卿大力贊成並率先捐款,地方仕紳與商號等亦紛紛慷慨解囊。並酌議規條,每穴以長一丈,闊四尺為準,不許盜築虛堆,如此方能整齊劃一,使用年限又可延長。義塚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一月整頓完成,並在今萬靈堂右前墳地立一方縱144公分,橫81公分的花崗石石碑,碑額上刻「笨新南港義塚」六字,碑文敘明立碑其事及捐題者姓名。
道光年間所建的西義塚,墳塋為隧道式,一旁矗立的榕樹盤根錯節,已蔚成擎天華蓋,根鬚虬結包覆高塚,藏納其中有著令人駭為觀止,成千上萬的纍纍白骨,包含清朝自中國大陸移墾笨港的羅漢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漳泉械鬥、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之無主枯骨等,亦均埋骨於此。
此義塚在咸豐年間又廣拓至五甲地。然至日治初期,因代遠年凐,埋葬已無閒隙之地;又經雨淋日炙,骨骸多有暴露之虞,當時的新巷(新港)庄長林蘭芽,亦是新巷庄公共墓地管理人,頗引以為憂。
昭和元年(1926)林蘭芽召集區總代及地方仕紳商議清塚事宜,並向官廳申請許可,於昭和二年(1927)著手工事,有主者保留,無主者計一千八百餘墳暨為清起,並建造納骨堂予以安置。工事費用部分由新港庄役場庄費支出,其餘則由林維朝等人捐出。清墳工事及建造納骨堂(即萬靈堂)由庄長林蘭芽籌劃,董事林溪和監工,備極艱辛,於該年九月竣工。經過此番整理,多年來暴露於野的白骨得以保留,後來亡者亦有安頓之處。(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