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44期】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新港進香之史蹟(中)

作者:陳素雲 ◎本會義工、編輯委員

除了新港在地的文史資料外,台中葫蘆墩(今豐原市)仕紳張麗俊(1868-1941),在其《水竹居主人日記》記載了日本領台後,庚戌年(明治43年,1910年)南瑤宮的首次笨港進香,亦描述了進香客利用縱貫鐵路南上北下,列車幾無容膝之處的情形。
而明治43年5月1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也報導南瑤宮此次進香,離上次進香已十七年,是日本領台後的首屆,約有十餘萬人參與,連新竹、苗栗、埔里一帶都有民眾隨香。4月25日午後十時左右出發;26日午前二時過員林街,燈光輝煌,旌旂鼓樂儀仗備極華美,全街排列香案,拜送道旁,鑼鼓喧天,爆竹振地,人山人海,是夜宿西螺街;27日到北港進香完,往宿新港;28日(按:應是29日)返旆,一宿他里霧(今雲林縣斗南鎮);一宿員林街;翌日回廟。
由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芮氏規模6.1級,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芮氏規模7.1級接連兩次大地震,新港奉天宮受創頗深,前殿全毀,僅餘神龕及日月門(龍門)仍屹立不倒;媽祖廟前大街(新民路)兩側房舍斷壁殘垣,倒塌者甚多。離1910年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僅約四年光景,整建工程尚未完成,然為了款接遠道而來的貴客,新港人竭盡所能,提供免費膳宿,更為了解決住宿不足問題,又搭建了許多臨時假宿舍(臨時住所)。
這番盛情,彰化人感激在心頭,當奉天宮改建經費不足,展開全省募款時,彰化地區包括九堡、121以上街庄信徒,均踴躍捐款,計募得2738圓44錢。(見〈重建奉天宮緣金寄附芳名列〉)
新港人與彰化信徒深厚的情誼,亦見於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4月18日第三版〈雜錄/禮尚往來〉的報導;「南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客歲九月間。曾由臺北返駕。經彰化時。暫駐觀音亭。受各街信徒供奉。其間多熱心歡迎且寄附者。聞係彰化南門媽祖。歷年多往南北港謁祖。隨香者以十數萬計。南港于其至時。必豫築臨時假宿舍。款留二晝夜。一概不收房租及食費。故者番南港聖母按臨彰化。彰化紳商亦以此酬其厚誼。?特設歡迎事務所。以董其事云。」足見新港與彰化兩地信眾交誼之深摯。
距離日治時期南瑤宮第一次往笨港進香的七年後,大正六年(1917年)5月7日第二次進香活動再次成行。早在該年4月20日《臺灣日日新報》第三版即預告此次進香活動的行程,將於5月7日由彰化出發,當夜宿西螺;8日到北港;9日停留在新港;10日由新港出發返程,當夜宿他里霧(斗南);11日宿員林;12日返南瑤宮。預計有數萬人參加,特別派2名警官出差,沿途保護。
大正六年的五月六日《臺灣日日新報》第七版在<彰化媽祖進香>一欄,也提到這次的進香,是改隸後明治四十三年第一次進香之後的第二回。將於5月7日午前一時由彰化出發,據估計,至少有約三千人隨駕,沿途禮拜者七、八萬人,整個進香活動由大竹圍區長賴炳煌擔任大總理總指揮,由高帛旭仙攝影留念。同年五月十日《臺灣日日新報》第三版在<彰化媽祖の出發>,提到七日午前一時半約五千人的隊伍由彰化出發,行列壯觀,遠近來禮拜的人有幾萬人。
大正六年5月14日的日文版及5月15日漢文版的《臺灣日日新報》,均刊載<彰化媽祖歸廟>的訊息,5月12日午前十一時平安返廟,當時進香副總理,由時任彰化區長並兼台中廳參事的楊吉臣(1854-1930)擔任,特別至員林出迎。彰化街及廳下各地出迎者群聚五萬人,整個彰化市幾無立錐之地。而彰化驛(火車站)更是擠得水泄不通,上下列車約有上萬人,台中開出臨時列車,仍不敷使用,約有數百名乘客搭不上車,這是該驛十年來未曾見過的。
大正七年(1918年)奉天宮修繕落成,於一月十七日起舉行四天的媽祖大祭,除舉行盛大安座儀式祭典外,還舉辦自轉車、撞球競技;並安排彩閣、十三音、南北管、古玩展覽等活動,吸引數萬香客蒞臨;同時廣邀全島詩人徵詩共襄盛舉。並藉由落成祭典,邀請北港朝天宮、台南大天后宮、彰化南瑤宮、虞朝溪(今新港鄉溪北村)六興宮、葫蘆墩(豐原)各媽祖共襄盛舉,參與祈福遶境活動。彰化南瑤宮聖三媽董事張顯文、輿前繹如齋(彰化縣城四大曲館之一)暨諸紳商獻給奉天宮「英靈普濟」匾,可見兩宮往來之密切。(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