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相信工程

【239期】相信工程,相信必成

作者:吳崇豪 ◎本會輔導員

「老師,為什麼你知道我在說謊你還要相信我?」,那是一個剛下過雨的午後,陽光從雲間輕輕灑落葉間,露出雨後的光輝,一個男孩子一邊啜泣一邊說著。
那是幾年前在新港小學校園發生,坐在孩子旁邊的我,一面看著過去讓人感到強悍、麻煩的孩子第一次這般真情流露,一面感受到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這麼具體看到「改變」的發生,以及相信自己走在一條對的路上。
和新港的結緣,可以從五年前加入永齡教育基金會開始說起。永齡課後輔導計畫在嘉義的第一年,也是我開始實地接觸輔導工作的第一年。當年我從古民國小開始,走過安和國小、復興國小,以及後來民雄的興中、民雄國小,我的大學生涯,一直和課輔工作緊密相連。當時的永齡課輔,針對符合「教育優先區」(偏遠、資源不足、新住民子女比例過高等)的學校,校內屬於弱勢家庭且學習落後的孩子提供英文、數學以及閱讀的補救教學,期待透過課程的實施,讓孩子可以跟上學習進度,維持一定的知識水平。
然而,在實務工作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許多孩子天資聰穎、反應敏捷,即使有些孩子有智能上的限制,都能讓人感受到他們身上散發的天真可愛,更多的是,這些孩子都很懂得「察言觀色」。
這是一個很不得了的能力。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這些孩子都已經習慣看著長輩們的臉色成長,也習慣去判斷當下情勢的轉換,因此對於情緒的覺察有著令人驚艷的觀察力!而這些也都反應在生活中成為一套安身立命的互動模式,老師、長輩們的形容詞中:駑鈍、小聰明、不認真……許多情況底下用「就那個樣子」一言蔽之,標籤貼上去,就省去再進一步了解的必要,也讓孩子帶著這些形容詞去定義自己、詮釋自己的生活環境。孩子的生活、價值觀以及自我概念,就這樣隨著長時間的人際互動逐漸成型。
因此,當實際進入課輔現場時,常常會感受到那麼一絲絲矛盾的氣息。「這孩子天資不差,怎麼會只有這樣的表現?」、「這孩子明明很貼心,為什麼會經常說謊?」此等認知上的衝突在實務現場層出不窮。或許因為助人專業訓練背景的關係,也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是從社會上所說的弱勢家庭成長的緣故,和這些孩子接觸後的第三次上課開始,我決定把課輔所規定的課業進度放到一旁,重新和這些孩子互動,我重視的不再是課程的進階數,而是和這些孩子的關係-這也是輔導工作的重點:透過關係的建立,去影響、改變一個人。
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多元文化所帶來價值觀的衝擊是讓我初期最難以招架的難題。當我放下「老師」這個身分和孩子混在一起的時候,因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不一樣的社會氛圍,我能深刻感受到和孩子之間的代溝阻隔我想和孩子站在一起的期待。「罵髒話是不對的」、「功課就應該按時寫完」、「抄作業是不行的」……這些都是我們認知上可以理解的價值觀,但深入探究這背後,不難發現:「罵髒話是不對的,但全家都在罵髒話」、「功課就應該按時寫完,只是老師我好累」、「抄作業是不行的,但我都不會寫,不寫完隔天會被罵」,這些孩子,正用他們的方式在回應大人對他們的期待,方法或許不是我們所接受的,但他們的努力、無奈與矛盾,我們這些大人看到了嗎?
相反地, 孩子面對情境的「小聰明」、「油嘴滑舌」反應的正是其面對環境的應對能力;「沉默」與「不在乎」呈現的是孩子的耐力與適應能力,這些事情可能每天都在發生,但他們都用了這套模式,一天天的順利過著,其實這些能力,若轉化成不同的形式,不難發現這些孩子的潛在的特質:敏捷、耐心、適應。
在了解孩子之後,我試著和家長討論我看到孩子的狀況,和老師分享我所看見孩子潛在的優勢,也和孩子討論「如果我想要……那我可以……」,把焦點從問題轉到解決,把問題的負向討論轉成解決的優勢發揮,在討論過程中,對話變積極了,生活有了方向,而且這個方向是我們一起討論出來的,是我們共同可以做到、可以接受的,做起來有自己的風格,完成的時候會有自己的成就感,而做這件事的前提就是「相信」。
「相信,小改變的力量」、「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窮的可能性」、「相信,解決之道不一定跟問題有關」、「相信,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還沒找到方法的老師」,帶著這些相信,陪著孩子看見許多過去沒被看見的優勢能力與想法,很多時候,孩子們一起想出來的方法比大人提出來的更有創意、有效,因為那就是他的生活,他從自己的經驗中去尋找過去的成功經驗,從印象中找到「沒那麼遭的情況」是如何?而當時是怎麼做到的?這樣的對話經驗,讓孩子看見不一樣的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學會怎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帶著這些經驗,我到了新港文教基金會,寫成了「相信工程」這份計畫。本著對人的優勢期待,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等待「悅讀」的書。我們規畫了「戲劇」、「創作」、「共讀」這三大類的課程方向,透過訓練有素的專業師資,在復興、古民、安和、月眉四所小學,為每個團體、每個孩子各別擬訂不同的輔導計畫。透過各種不同的媒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故事,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各種適應方式,我們相信,當孩子擁有越多的應對方式,自然會選擇最受社會群體接納的方式呈現,孩子在我們陪伴後,能獨立發展自己的生活模式,進而引發個人與生活環境的改變。
因為相信,人才有空間;因為相信,孩子被允許去探索更多的可能;因為相信,我們可以從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的遼闊;「因為我覺得我可以相信你會告訴我,這麼做一定有你的理由,我只想聽你說,接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做?」我看著孩子這麼回應著,也期待著未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加入我們的工程,一起看見改變所帶來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