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39期】從新港信用組合至新港農會(上)

作者:陳素雲 ◎本會義工、編輯委員

新港信用組合(新港農會前身),創立於大正五年(1916)7月7日,係由當時的新港街仕紳林維朝、林甲炳、洪炳、周達、周登、陳朝、林溪和等共同集資12540元設立「有限責任新港信用組合」,計418股,社員146人,經營存放款業務,是當時新港唯一的金融機構。
大正十一年(1922),兼營購買、販賣、利用事業,變更章程易名為「保證責任新港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昭和十二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進一步統制,將組合改制為「新巷庄農業會」;昭和十六年(1941),將「保證責任月眉潭購買販賣利用組合」歸併於新巷庄農業會。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國民政府將日治時期的農業會劃分為農會與合作社兩大系統。民國三十五年11月22日依法改組為「台南縣新港鄉合作社」和「台南縣新港鄉農會」。民國三十八年10月30日旋又合併為「台南縣新港鄉農會」。民國四十年10月2日復因行政區域調整,而以「嘉義縣新港鄉農會」定名迄今。
新港農會的會址經過多次遷移,規模一次次擴大。起初設立於今新民路金長利斜對面;後遷移至派出所對面南側,即今中正路38、40、42、44、46號土地,占地約百餘坪。民國四十六年,新港鄉農會信用部遷移至福德路18號(今租給康明診所作為洗腎中心),將中正路的舊農會敷地公開招標,由理髮店老頭家陳燦以五萬二千元購得,爾後改建為樓房,即今華燦理髮廳、喬儷髮廊等五間店面。
福德路的舊新港農會信用部土地,原為新港公學校(今新港國小)校地,新港農會購得部份校地0.1677公頃,約五百坪,興建農會大樓,於民國四十六年7月7日落成。
民國四十年代可說是新港農會起飛的里程碑,除了在福德路新建信用部大樓外,新港國小西側的農會倉庫也加緊腳步建設。新港農會現址原為倉儲區,第一、二號倉庫是日治時期的建築,牆壁厚達五十公分,以儲存品質優良的「新巷米」。光復後,為了因應嘉南特優米倉的需求,倉庫、廠房、資材室等一棟棟興建。(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