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幾位新港在地青年常聚在一起,不斷的思索我們青年在社區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可以為新港做些什麼?而在五月份的會訊裡,陳醫師以「感動新港、耕耘新港」為題,邀請大家一起延續對新港的感動而化作行動來耕耘新港。二十幾年前,陳醫師與鄉親們共同築起新港文教基金會,以「下一代不變壞」為宗旨,培育下一代的成長與茁壯。
陳醫師再以「看守」為接任董事長的使命,讓我們這群青年非常感佩。因此,該是「新港少年ㄟ,站出來!!」的時候了,不希望只是個口號,而是找尋對家鄉的感動化作行動來為家鄉服務。我們將從每個月選擇一個節慶搭配新港在地文化來分享,讓青年走入社區、探索社區、說自己家鄉的故事。這個月從「端午肉粽香」分享起……
不管是不是端午節,新港人平時的小吃「肉粽」鄉親應該都有品嚐過,尤其是在香客大樓戲台下的「新港肉粽秀」。從民國七十年至今已有三十一年的歷史,一開始肉粽秀不賣肉粽,而是賣「碗粿」,因為氣候的關係,到了冬天碗粿的銷量不好,才開始想說包些肉粽來賣賣看,但當時肉粽秀不懂得包肉粽的技巧與訣竅,個個肉粽長相不是三角、也不是四角形,只知道把所有餡料全部包在一起不要掉出來就好,所以什麼樣的形狀都有。在開始賣肉粽的第一天在市場收攤後,推著還沒賣完的肉粽賣到香客大樓遇到一位改變肉粽秀賣肉粽渡生活的貴人阿鵲阿嬤(鄉味餐廳文祈師的阿嬤),她看見那不像樣的肉粽,當天晚上就到肉粽秀家教她包肉粽的技巧,讓我們到現在才有熱騰騰的燒肉粽可以品嚐。
肉粽秀的肉粽選擇吃起來較Q的彰化溪湖長糯米、台糖肉品的三層肉與上腱肉、雲林鹿寮養鴨人家的鴨蛋黃、來自義大利的栗子、上仁的花生、中厚的乾香菇、用泡香菇的水加上醬油和糖去煮出來的獨特醬料、使用較香的麻竹葉包覆所有的食材,因為她們對食材的堅持,才能有一天平均賣四、五百顆的成績。每兩日就要包2000餘顆的肉粽,工作團隊只有三位媽媽來協助幫忙,同樣的動作要重複六、七百回,就是為了讓顧客可以吃到飽滿又扎實且具有飽足感的燒肉粽。
肉粽秀已傳承至第二代經營,肉粽秀說:「小孩從小就會在旁邊幫忙,現在孩子長大了,由他們接手換我在旁邊幫忙了」。一代傳一代,才能永續經營將這屬於新港的家鄉味與更多人分享。新港,擁有豐富的文化、動人的故事,漸漸地由新港少年ㄟ當個傳遞者,繼續為地方耕耘,讓微笑故鄉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