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民雄鄉西昌村的翁寬併,身為長子,自幼跟著父親下田,對稻米再熟悉不過。嘉義農專畢業進入中油工作,工作之餘還是在種稻,退休後成為專業有機稻農,把西昌村的有機稻農揪在一起打拼,對稻米的品種與管理如數家珍。去年起也指導新港地區有意願的有機米田區,並引進新式栽種模式,讓種稻可以輕鬆一些。他是民雄打貓單車隊的會長,深信好的土地「會長」出好吃的米,「會長米」品牌就這樣誕生。
環保智慧種稻
經有機認證的米,生產過程有相當嚴格的把關,從種子開始,跟農改場購買或自己採種,育苗場育苗前得清洗所有機具苗盤。2022年二期稻起,翁會長開始智慧種稻,插秧前使用無人機噴灑基肥,引進日本三菱插秧機,此插秧機插秧前會鋪上紙膜(使用沒有油墨的回收紙製成,目前國內紙廠有生產)並插秧,紙膜能抑制雜草的產生,效果良好。一期稻35-40天、二期稻15-20天,紙膜會溶解於大地,在此之前都無須下田,等待稻子抽穗前再用無人機施一次肥即可,紙膜有吸水效果,保持土壤濕度,需水較少,也不用除草,達到省水省力的效果。
翁會長投資三百多萬購置各項機器設備,設立專用米絞(碾米廠),從烘乾、低溫冷藏、自動去雜質、篩選米粒、自動色選機去除雜種米、最後精米機再碾成白米、去除碎米後真空包裝,整套流程專機專用,多數有機小農沒有這樣的設備,都委託翁會長代為處理。
林華有先生(前嘉義縣議員、前新港農會總幹事)位於媽祖大道上的花園,是許多新港鄉親會去泡茶聊天的聚會所,高齡84 歲慈悲為懷的他,每天打著赤腳,在這一方天地自在生活,一輩子善念積累的朋友眾多。花園旁4分半的農田,原本提供新港文教基金會種自然米,基金會歸還後他也開始種稻,今年一期稻也採用翁會長的生產模式,女兒淑萍老師夫妻從英語教師職場退下來後,也跟著父親蒔花種菜種稻,用心呵護這塊土地。
林總分享,這樣的種植方式產量有提升,收成大約慣行農法的五至六成,價格是慣行農法稻價的二至三倍,收益有比慣行農法稍微好一些,雖然過程多花一些成本,但節省人力,友善土地,不過度壓榨,所以他二期稻都休耕種綠肥,土地能永續經營,種出來的稻米健康又好吃,很值得。
新港文教基金會1/2自然農場一期稻也採用此模式,並取得有機認證標章,吃過的人都會再回購。基金會種植有機米重點在於環保永續理念的實踐,也是食農教育的重要基地。
產與銷斷鏈
但是種植有機米就是要自產自銷,上述所有人都遇到相同問題,產品銷不出去,生產的小農住在農村,可能的客群住在都市,連接不上。翁會長分享他的8 年經驗,第一:要有好品質才能留住顧客,他時常在巡田,稻子餓了渴了,他會知道,適時補充它的需要,就能獲得好品質的稻米;第二:需要一些人脈來拓展;第三:增加曝光度,讓人來認識你家的產品,所以他勤跑各個市集,展售介紹他家的米,並將顧客的喜好做紀錄,例如:秈稻22 號米(尖長米)適合有血糖問題的人吃,血糖較不易飆升,喜歡芋香味道的就給他高雄147號米等,是非常專業的有機稻農,但有時還是有庫存,更何況新手的年輕人。
林總建議,農會可以扮演銷售整合平台,協助有機稻農銷售的問題。
敬請支持有機米
有機稻米汲取大地的天然養分,適時補充有機質肥料,適度休耕養地,種出的稻米,有香氣又有食物的原味,口感Q 彈,與眾不同,實在值得我們大力支持這群守護大地辛勤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