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好農・好食在新港

【360期】職人打造高品質鮮奶——林福成畜牧場

作者:王昭雅◎本刊編輯委員

溪北村裡養了一群牛
面對溪北村六興宮左手邊有條蜿蜒的小巷,一路走到底,「林福成畜牧場」就坐落在這防汛道路旁。牧場的第二代酪農林憲明退伍後開始接手牧場至今30多年,經營的時光中,與「開元食品公司」合作16年了,生乳供應品質屢次奪冠,且為「戀職人」品牌鮮乳及100% 牛奶球的合作酪農之一。牧場是其父親林福成在1982年建設的,運用農業副產品,例如:稻草、玉米梗、番茄梗等雜糧來餵食牛隻,從開始的8隻到現在維持常態數量為400隻;從自產自銷到現在結合高科技與經驗,穩定乳脂率且提升蛋白質含量的高品質鮮乳。

與迷人動物為伍 亦苦亦樂牧場生活
台灣常見的牛種為黑白相間的「荷蘭牛」,屬溫帶動物,性情溫馴,但卻怕熱。林老闆捉住牛隻的特性,他說:「養牛也不能硬碰硬,必須順應天氣飼養,細細觀察氣候的改變,調整牧場運作。」例如:炎熱的天氣時,必須讓牛隻吹電扇,噴灑水降溫,否則牛如果感染「牛型感冒」會讓乳量下降,也容易讓懷孕中的牛流產,這對牧場來說會是嚴重的損失。
畜牧的生活每天從早上五點開始,一直要到下午六、七點才結束工作,偶爾還得值夜班,因為必須熬夜守著待產中的牛媽媽,林老闆表示工作時間略長又無假期,因為乳牛產乳不等人,但長期下來也培養他自己有「牛格特質」溫馴地順應生活,凡事不強碰。他說一天下來和牛相處的時間比人還多,忙碌的生活裡,不管心情好或不好,最紓壓的方式就是到牧場走走,看看牛群,而且還會得到回應,他笑笑地說:「牛比兒子乖啊!」
關於牧場裡禽畜糞處理,一般畜舍透過處理設施篩分過濾到接近排水標準,再排放出去,林老闆則是選擇回歸土地,運用到自己栽種的牧草裡做肥,自有土地及租賃共10 公頃,收成的牧草回到牛的嘴裡再產出好喝的鮮乳,形成環境共生,友善的循環。

專業分工與經驗累積 產出高品質鮮奶
運用科技管理乳牛之前,每天早上林憲明和妻子坐在一樓高的台椅,一人一邊,整整40分鐘盯著一一走出的乳牛,從步伐、姿態判斷乳牛是否進入發情期或是身體不舒服。後來引進科技管理,為乳牛戴上電子腳環,每日透過電腦數據顯示,了解乳牛的狀態,再由人工「親眼」判斷來交叉確認,有時經驗豐富的員工運用「人眼」會比機器提早發現問題呢!
未懷孕過的牛稱「女牛」,一頭牛從出生到可以產乳,需要2年的時間,耗時又耗力,所以當乳牛產乳時,總有貴婦般的待遇,專門營養師按照乳量或者身體狀況,調配適合的糧草補充所需養分;配合的獸醫會為牛隻定期健康檢查,設置柔軟的「水床」禮遇乳牛媽媽,降低躺臥時的悶熱感;還有刷背的機械設置,牛站上檯面刷子自動繞著牛背刷來解癢。所有的設備和措施為的就是讓牛吃得頭好壯壯,心情愉快,產出穩定且高品質的鮮乳。

鮮乳美味關鍵
鮮乳的濃醇香是牛奶高溫殺菌後產生的「梅納反應」,而低溫殺菌更能保存牛奶的營養價值,但口感較清淡,台灣普遍採用高溫殺菌(UHT),口感豐厚且帶濃醇感,因應國人的喜好以及運送過程的冷鏈條件。而鮮奶好喝的關鍵除加溫方式,飼養方式、糧草餵養,都使鮮乳有著美味的差異。
牛隻在夏天炎熱時,增加喝水量和減少飼料的取用,間接影響牛奶的乳脂率,所以口感較稀;反之冬天氣候涼爽舒適,乳牛食量增加,產量增加毛病也相對的減少。林老闆認為鮮乳美味最重要的關鍵是乳牛身體健康以及日糧採食均衡,在追求高產量的同時,還能夠兼顧到牛乳品質與牛媽媽的身體健康,才是職人精神。

備註:鮮乳不等於牛奶,鮮乳定義:指以100% 生乳(CNS 3055)為原料,經殺菌包裝後,必須全程冷藏保存、販售並飲用的乳汁。包含脂肪調整鮮乳( 高脂、全脂、中脂、低脂及脫脂)、強化鮮乳及低乳糖鮮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