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好農・好食在新港

【318期】壯麗大農家 安和社區黃鑫鏢

作者:張家芸◎本刊編輯委員

農的傳人
安和社區的黃鑫鏢先生,家中歷代務農,目前與妻子黃林麗蘭及兒子普聖,三個人同心努力。早期耕作為了除去田地的害蟲,都噴灑農藥好年冬,黃大哥在工作中,接連中毒兩次的切身之痛,開始思考捨棄慣性農法,進而投入有機農業。為了改變,他自發性的開始在中華有機協會學習有機耕作的相關知識,與兒子負責管理生產線,而太太則聯繫銷售通路。黃大哥秉持有機耕種,才是對大家身體好的理念,更希望讓消費者吃到無毒的食材。收成時,也會把一部分蔬菜送愛心到朴子的慈善團體,分享給老年人或殘疾人士。
自從實行有機農法,遇到很多困難,病蟲害不但變多,農作物產量更是縮減,耕作初期,除了求助於授課的教授或同業農友,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的逐步去改善,也為了有效杜絕鄰田汙染,租地面積不斷擴增,目前有機耕作農地約15甲,採用認證的有機資材,不定期有來自中興大學,與MOA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的檢驗與抽查,以確保認證資格。在水稻休耕後,輪流種植馬鈴薯與地瓜,友善循環,農場輪種台農1號黃金馬鈴薯、紅蘿蔔、牛蒡、 57號黃肉地瓜、玉米等,溫室則種植小番茄與彩椒。
其中黃金馬鈴薯,外觀跟一般的馬鈴薯一樣,肉色甚是金黃,烹煮時香氣濃郁,口感更鬆綿,只用電鍋蒸煮就很美味了。在台灣種植馬鈴薯要克服三大困難,第一是溫度,第二是淹水,第三是預防病毒、毒素及健康種苗,種苗一旦感染晚疫病,則會藉由空氣傳播,造成植株枯萎。轉耕初期,連銷售通路都是問題,曾經上拍賣市場、社區大樓寄賣或參考網路通路經營,也因為產量不少,幾經波折後才找到產銷合作的通商。
 

大農大美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友善農地計畫,針對農民有許多政策性的補助,例如:水稻保險、有機認證維護費、大型機具補助等。黃大哥是我目前採訪過具備齊全大型機具的專業戶,包括曳引機、烘穀機、冷藏設施等,規模已符合農糧署定義專業戶資格,農耕機具皆是自地自用,藉由這些機具進行各種田間事項,機械化進行農地翻土、施肥、開溝、除草等農務。實地走訪農地,隨著黃大哥穿越崎嶇蜿蜒的田間小路,路途顛簸至泥巴路,把摩托車當越野車,險些打滑,體會務農的辛苦,直到看見白鷺鷥成群,飛向沿著鄰近的高鐵線,一望無際的田地散落著繽紛的小紅點,近看才知道是有機紅蘿蔔,原來無法外售的次級農作就掩埋做堆肥。望著一大片的友善土地,內心有著無比的感動,對大農家更是肅然起敬呀!

堅持友善
在農業經營上,生產者與消費者算是弱勢,長期投資的成本高、工錢高、人力少,在現實與理想,農民除了靠天吃飯,還要與生意人拼搏,黃大嫂笑笑地說:「生意人是搏贏不搏輸的!」她總提醒兒子「要為自己留後路!」,永遠要為自己的以後留一個機會!看著黃大哥與有機認證書合影,台灣農業的希望與長久,就是堅持友善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