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廿三媽祖生 順武平和齊拚陣
在民國四〇年代,新港曾經有著文武館風靡社區的記憶。彼時的新港,文館以同樂軒、新義軒為代表;武館有順武堂、平和館各據一方。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生,順武堂與平和館會在廟口打拳、簽圈。表演前依據各團體抽籤順序,從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依序表演黃蜂出巢、白鶴拳等民俗技藝,武館間互相拚陣、廟口出陣與看熱鬧,更是老一輩新港人獨有的記憶。這些武館,在工商尚未繁榮的時代,是年輕人平時生活、學習健身的地方,上百人的武館就在三合院大埕前操練。每逢過年過節、神明生、娶新娘或是節慶時,總能看到武館的旗幟在大街飛舞。但這樣的傳統,到了1970年代,隨著工商經濟發達,農村人口日漸減少,武館風氣逐漸沉寂。至此,武館成為新港人歷史的斷篇。
然而,社區草根的進步力量從未放棄文化的復興。新港出身的林懷民老師,有感於雲嘉地區宋江陣文化漸趨沒落,缺乏傳承教育的機制,為了不讓宋江陣的文化加速消失,遂與陳錦煌醫師及地方人士倡議,由鄉內國小成立宋江陣。幾番詢問鄉內各國小意願後,最終在民國七十八年二月,於新港北側的古民國小成立宋江陣,並聘請國家薪傳獎得主─謝鬧枝老師,到古民國小指導學生學習宋江陣。
咱是來傳文化,不是比拳頭母
由於宋江陣的操演須手持武器與金屬道具,為了顧及學生安全,初期練習採用的道具均由當時的吳錦松主任與黃旭輝老師,親自以木材與藤編手工製作,以減少練習過程的危險與增加成效,也避免金屬武器在武打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碰撞與聲響。兩位老師甚至遠赴他校觀摩,只為學習最傳統的宋江陣。文化的斷層,在年輕一輩紮穩馬步、蓄勁張弓的練習下,再度活躍起來。古民國小承襲前輩的武德風範,成立以後迄今三十年,大大小小的南征北討表演,可以說是技藝超群。1998年,古民國小宋江陣更跳上新港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的舞台,向世界大展台灣傳統藝陣,是新港在地文化開始走向世界的里程碑。除此之外,宋江陣也積極參與社區的祭典活動,無論是大甲媽祖至新港進香、新港正月十五元宵遶境、平安來過冬等活動,都可以看到宋江陣參與其中。
不同的時代,同樣的挑戰
而三十年後,時代的巨輪,再次把文化守護者推向新的挑戰。近年來,新港地區的國小招生班數銳減,加上推拉效應,古民國小的新生人數銳減,推拉效應也有影響;而宋江陣練習的紮實過程,使得學員組成更加不易。加上現今家長對於陣頭文化有不同想法,所有的課程都必須加倍努力。現有古民國小宋江陣成員有24人,均由三到六年級的學生組成,遠不如以往盛大的陣容。而為了因應人數減少,古民國小進一步將宋江陣編入校本課程,利用共同體育課的時間來編組宋江陣。第一代師傅謝鬧枝的兒子─謝志忠老師,子承父業,繼續從台南往返嘉義新港親自指導小朋友學習,並由全校三到六年級老師協同教學。這些宋江陣的小朋友,平時除了學業以外,也在武術技藝上學習,除了增進體能,也學習不同陣式當中的團體合作與默契,更可貴的是對在地文化的守護與付出,成為文化的傳承者。然而,這十幾年來宋江陣的變遷,也顯露出不同時代下對於在地文化的挑戰。
在大國的文化中,看見我們的身影
遠在兩千里之外,與新港有著深厚友誼的日本飛驒市古川町,與新港彼此互為學習社區營造的夥伴。當筆者親臨古川祭時,看見如台灣平和館獅陣兩兩對勢的日本傳統獅子舞、如同新港鳳儀社負責祭典音樂的神樂台組、或甚至陣勢走法有宋江陣影子的鬪雞樂;這些景象都讓我們想起:這正是新港已經逐漸消逝的文化資產與象徵,也可能是我們正在找尋的藝陣文化。當我們再回頭閱讀新港武館與宋江陣的歷史,順武堂與平和館時代,武館是與生活結合,緊密的鑲嵌在社區網絡上的團體;古民國小的宋江陣,則是傳統文化與學校正規教育的成功結合。而這些連結,都是日本古川祭得以延續四百年,成為國家指定無形文化財與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元素,相互呼應。古民國小宋江陣如同社區支持傳統文化的縮影,因為有社區的支持與學校的合作,才能讓傳統文化的篇章細水長流。
拳不能只有眼前路,而沒有身後身
電影一代宗師有句台詞是這樣說的:「拳不能只有眼前路,而沒有身後身」。現在的我們看見藝陣文化的不同面貌與轉變,各有不同觀感與褒貶。但更應該回溯、傳承與保存那些鑲嵌在社區與信仰圈上,任何一個世代武館與宋江陣的歷史記憶。作為一個社區居民,看見宋江陣在新港四季風的舞台上奮力揮舞手上的兵器,眼神專注的操演每一個招式,都值得所有的新港人,為這群文化學習者與守護者大力鼓掌。時代變遷與外在環境不斷挑戰像宋江陣這樣的在地文化,但正因為有古民國小宋江陣的學習與付出,我們才有機會繼續欣賞台灣這項傳統且正向的藝陣文化,也更值得你我站在同一線上,繼續支持鼓勵這個傳承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