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專題報導

【265期】日本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特展 古川祭

作者:黃世輝◎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創新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本計劃策展人

緣起

陳錦煌◎ 本會董事長

2003年,聯合國公佈『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確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新概念,取代人類口述與無形遺產,清楚定義無形文化資產的內容,具有強烈的不可取代性,體現民族、群體、地域歷史、文化傳統或生活美學的「獨特性」、「真實性」、「自發性」、及「在地性」。
日本不僅是全世界第三個簽訂『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國家,更是保存無形文化資產的先驅,早在1950年制訂文化財保護法時,即創設無形文化財的保護體系與制度,以完整的體系而傲視全球。截至目前為止,成功地在聯合國登錄20件世界無形文化遺產,而在登錄成功前,即受到日本無形文化財保護法制度的綿密保護。
1994年文建會(文化部前身)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其中「社區總體營造─官方與民間經驗研討會」於新港辦理,日本岐阜縣古川町社造經驗首次在台灣發表,感動新港鄉親。隔年新港文教基金會組團訪問古川町,開啓20年來新港和古川町不斷互訪交流的情誼,因此,有機會深入了解四百年來古川町保存在祭典儀式中的社區營造的精神與具體作法。1980年,古川祭的「起太鼓儀式」及「屋台山車」被指定為「日本國家無形民俗文化財」;而每年一度需要六、 七成町民共同參與的祭典,數百年已經發展出綿密的社區組織,每人伴演一角色,從小到大,不管在地或外出工作,和社區連結的關係密不可分。古川町代代嚴守古老祭典的禮儀規範,在面對時、空環境與社會潮流變化時,亦不斷發展各式相應措施,是非常值得台灣開始推動無形文化資產指定時,學習與效法。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本會辦理「日本古川町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特展」,特別邀請雲林科技大學黃世輝教授擔任策展人,與基金會組成工作團隊, 於103年4月19、20日參訪「古川祭」、拜會飛驒市井上久則市長,由飛驒市觀光協會池田會長、前村坂會長、柳會長等組成之實行委員會,歷經10個月的籌備,即將於104年2月7日於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雅堂館開幕。特此邀請全國鄉親來台中欣賞。

來到古川祭裡我們除了可以感受到居民對於自己家鄉的認同與凝聚之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古川五美,這五美將會讓我們深深的印烙在我們的腦海中。
櫻花紛飛之美,春季到來,櫻花紛飛,也告訴古川人開始插秧了。
祭典肅穆之美,傳統祭典儀式,這代表著古川人的信守傳承。
服飾文化之美,每套服飾都代表著古川人對於文化的衷愛與守護。
男人氣概之美,向前衝,代表著古川人對於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老街古樸之美,守護家鄉的木匠工藝、建築、街道,代表古川人的愛鄉情懷。

記憶,是每個人在歲月中累積的無價財富。然而每個人都對於自己所生活的文化而有所夢想,這夢想將會是不老的傳奇。此次展覽以串聯世代記憶為目標,展場不再只是知識傳播的場域,而是生活經驗與記憶的分享園地;展覽也不再只是理性嚴肅的所在,而是親子共遊感性分享的平台。希望透過展場中日本國家指定的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資產「飛驒市古川祭」的生活景象、熱鬧的祭典活動與古早的傳統工藝,打開經驗分享的話匣子,讓時代的生活記憶在世代間流動與共享。
本展主要以時間軸的敘述,以4月19及20日在古川祭所發生的事物來展現,分為四條主要敘事線,而社區支持系統與社會的行政制度將包含在四條敘事線裡,如下:

(1) 氣多若宮神社信仰中心的發展
飛驒古川祭是日本境內的「名祭」之一,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川祭,1980年指定祭典中的「起大鼓儀式」、「屋台山車」為國家指定的「無形民俗文化財」,它的祭典為期兩天,每年春天來臨時,4月19、20日町內氣多若宮神社一起舉行春祭,古川曾經發現2000~4000年前繩文時代的考古遺址,以及1500年前左右的大廟遺址,因此推測可能在當時古川就已經有了佛教信仰。
「氣多若宮神社」是古川現存最古老的神社,在1200年前就受到朝廷的肯定。120年前(西元1889年)起,即固定於每年的4月19、20二日舉辦祭典,4月19日先祭旗,20日則為本祭。在祭典前一週,從氣多若宮神社請來神祇,進駐祭場由專人看守,並以神樂供奉,等待祭典的到來。而祭典中超過百年的屋台,高約四、五公尺,如同一個活動舞台,由町內分成各組不同組織製作,造型各異,雕刻彩繪、金箔古漆,極盡華麗裝飾。古等不同組名來命名,這也是氣多若宮神社氏子的劃分。我們將從起古川祭的歷史源流展示,看出日本是如何保存這些重要的文化財。

(2) 起太鼓祭的競合
古川祭是日本三大「裸祭」之一,所謂「裸祭」,就是參與者會以「裸男」裝扮出現。說是裸男,其實也不是全裸,在起太鼓儀式中,所有的壯丁會裝扮成裸露上半身,穿著白色短褲,腰部用白布包纏,足踏工作鞋,或擔任太鼓組扛太鼓、擊鼓、掌燈的任務,或擔任各組的小鼓組衝鋒陷陣的任務。利用衝鋒突顯太鼓的儀式來展現各台組人的競爭合作。

(3) 屋台演藝的展現
在古川有12個「台組」組織,包括:三番叟台、?雞樂、宮本、神樂台、青龍台、清曜台、白虎台、三光台、金龜台、龍笛台、鳳凰台、麒麟台。其中,三番叟台因「屋台」燒毀無法復建,僅存代表旗幟;?雞樂、宮本屬服務「氣多若宮神社」沒有屋台;因此,古川有九座「屋台」,即神樂台、青龍台、清曜台、白虎台、三光台、金龜台、龍笛台、鳳凰台、麒麟台,每一座屋台由一個「台組」負責,這個「台組」是以街區劃分的。
祭典時屋台會在町內遊行,就像我們的媽祖「遶境」一樣,遊行時每一座屋台的隊伍大約有450人,還要再加上50人左右拉轎、演奏,所以每一座屋台就差不多需要500人。除了九座屋台外,還有氣多若宮神社的神輿(神轎)、旗隊、樂隊、獅隊... 等等,林林總總加起來,一次祭典需要動員的人數超過8,000人,所以古川祭在古川町是全町總動員的大事,就連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都會請假回鄉來參與這件盛事。

(4) 臺灣與日本民俗文化財的交流
日本這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座廟宇、神社、老街就是百年千年歷史,再加上明治維新後,大大小小的洋建築,許多地區都有深厚的歷史紋理。當開始想要進行社區再造,就像打開寶庫挑件古物,輕輕拂去灰塵就耀眼驚人。

1958年古川町觀光協會成立,一開始以古川祭為主體,推動觀光振興,但是隨後這樣的想法開始修正,轉為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以及提升對鄉土保護的共識。而古川町古川祭能保留那麼久,也是因為他們的公部門與地方之間,所存在的真實的「協力關係」,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是一起合作的,不僅是在經費上支持地方,而是整個涵括到地方發展的環境裡面,從議題的討論、發想、能夠做哪些事情、制度、行政,乃至於專業上可以給予什麼樣的支持,這些都跟台灣的機制有很大的不同。
族群生命的延續不全在於傳統文化的留傳,也體現在族群成員為回應當時社會情境而產生的文化轉變與因應機制,以及如何集體地去建構自我族群生存意義的歷史過程裡。透過認識日本古川町的歷史與故事,將有助於台灣社會文化族群間的相互溝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