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區共享互利的空間規劃
大部分人對藝高空間特色的印象,除了圓形廊道外,可能還會知道在字母牆內的演藝廳,及玉山平台下的溫水游泳池。此要感謝廖校長連喜上任後,逐漸打破藝高校園和社區無形且高聳的圍牆,慢慢實現當初設校之規劃,將原預設和社區結合的空間資源開放,雖然進程依舊緩慢,但至少已有個開端。除了上述提到在全國高中校園難得一見的演藝廳,將入口設置向外,另一擁有全台高中數一數二規模之圖書館,入口亦正對著宮後社區,只是8年了,鑲著結合新港陶藝家林洸沂大師及知名書法家董陽孜女士之交趾陶做成的校名,其所形塑出來精緻而明亮的入口(圖一),如今仍未使用,實是可惜。另外其他在後續會提到的藝術三領域─表演、視覺、音像等藝術空間,例如因應在地藝術文化特色而設置的陶藝、金工等工藝教室(圖二),幾片大門一開,更可直接與社區藝師和民眾面對面直接接觸,但如今之用途呢?唉!以下僅介紹就好了吧!
精彩的藝術特色空間
圖三為全區配置平面圖,其中行政、活動及教學等三區用圓形廊道將之串聯,東鄰古民路為活動區(圖四),除先前提過的演藝廳(實習劇場)和室內(溫水)游泳池外,還有體育館及多功能劇場(Black-Box),其中Black-Box是一個很難得且彈性大功能強的表演藝術運用空間,當初設計時專家學者對它有很大的期待,如今卻亦完全無用,現在可能也無人知道它的用途了吧!此區域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空間,那就是階梯音樂教室和琴房高塔,高塔內規劃有團體琴房、雙人琴房和單人琴房,但目前多數琴房空間仍維持有房無琴的狀態。高塔最頂端空間原規劃設置天文台及掛上由林懷民老師推薦的,類似法鼓山的大鐘,為新港祈福和報時。位於圓形廊道的西南方的教學區1樓和2樓,內有前述提及的陶藝、金工教室,另外有一多用途的實作工坊。其中除了有傳統的電腦、烹飪、縫紉等教室,還有設置深具特色的國畫、西化、設計、語言、自然人文、及數位音像藝術等教室,其中數位音像藝術空間,規劃有數位攝影棚及控制室、錄音室等,這些特色空間可都是特別為藝高課程融入而設的。
新舊互映的人文校園
校地上的兩座老屋,當初的留與不留,委員們曾費了一番思量。由於其歷史肌理,必然在新建校園中成為突出的特色,在新與舊、龐大與低矮的差異下,他們不希望老房子成為異質性中孤單的節點,而是在空間中具有轉承的功能,同時希望在老房子的周圍營塑出舊社區和新校園的中介空間。西北角老房子定位為校史咖啡館,讓它成為復古風情的星巴克,是獨思亦是群聚交流學習的好地方。東南角老房子設定為社區藝廊,它位於早市大街的交叉口,和社區關係密切,外部規劃為社區廣場,使社區居民更易於親近校區。
祈求與盼望
藝高雖擁有得天獨厚並極具藝術特色的校園硬體空間,但若無相對課程及活動等軟體元素予與配合,除造成大量閒置空間的浪費,更是辜負當初設校時,所投入的無數人力、經費,和社區甚至全國關心這所學校人士的期待。上學年因高中優質化評鑑成績不理想,感恩廖校長的有心和努力,特別邀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閻自安教授蒞校指導,為藝高把脈開方,攤開這8年來課程規劃與發展,閻教授很是驚訝,內容根本和普通高中無異,當初專家學者為藝高規劃的藝術核心課程之特色學分,一直沒有真正執行和落實,大家面面相覷,也不知道誰該為此負責?如此,除了冷落了諸多的藝術特色空間,更蹉跎了藝高的特色發展機會。一雙大人的鞋,質感再好價值再高,但卻要小孩穿著走,小孩不會覺得它是一雙好鞋,反而會批評它不好穿。誠心祈求媽祖保佑,協助和幫忙有權力推動和改變的人,能積極並盡速找到適合穿這雙鞋的腳,讓這雙鞋發揮最大功效,衷心盼望藝高特色能發揮,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