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感謝本會編輯組陳素雲委員及金益芳工作室林柏奇老師等兩位對新港公共事務的關注與敏感度,讓兩個如平行線般素昧平生的人,因藝術高中建築,而有了交會點,並激盪出火花,此要拜今日網路科技無遠弗屆的魔法之賜,成就無數良善機緣。
線一,吳宜晏: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工務組助理、容正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人以及翔景設計工作室專案經理。現任雄獅集團欣傳媒社群發展部企畫專員。
線二,蘇淵源: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新港藝術高中籌備處總務主任、新港藝術高中總務主任、新港藝術高中學務主任。現任新港藝術高中資訊科技教師、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
媽祖。傳承。彩虹橋。走讀新港「輕旅行」- 吳宜晏
今年的三月十六日,應我家娘娘﹝對老婆的尊稱﹞邀約,讓我有機會再次踏上新港這個令人充滿回憶的地方,怎麼說呢?我是台北出生,小時候約莫五歲時全家搬到高雄,印象很深的是,每到過年回台北過節要返回高雄時,父親都會帶著我們從鹿港天后宮參拜起,沿著省道台一線一路南下到北港、新港及鹿耳門參拜,而這條當時的歸鄉路線,隨著我們之後又搬回台北,這條朝拜路線,就再也沒有走過,但確實是我重要的兒時回憶。
直到約莫經過二十五年後,「新港」這個名字又重新引起我的注意,不是因為媽祖,也不是因為小吃,當年的我正值瘋狂「追建築」的時候,也因此新港藝術高中的完工引起了我的注意。
國立新港藝術高中於2003年籌建,正值台灣建築圈頗具代表的「新校園運動」時期,而新港藝術高中,正是這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新校園之一,何謂新校園運動?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政府因應大規模校園重建而與民間團體合力推動的專業性社會運動。而在2001年之後,陸續有新校園完成,呈現出與傳統意象完全不同的嶄新校園,而2002年之後,這股重視設計的風潮,也向災區之外擴散,全台各地陸續修建或新建出不同一往「新校園」,也因此他一直是我追建築的目標。不過直到35歲,生下我家大兒子之後,我才有真正成行的去「追建築」,而且,還是循著兒時有北到南、由鹿港到新港的媽祖返鄉朝拜路線前往朝聖。
文化。教育。新故鄉。藝文新港「新藝高」- 蘇淵源
謝謝宜宴兄對新港的青睞及對新藝高建築的慧眼和推崇,讓筆者有此一機會回顧和整理,當時藝高設校之校園整體規劃內涵及始末,原來一轉眼已10年。
2004年至新藝高籌備處任職,成為藝高第一位教師,雖只掛兼總務,實則全校業務全收各處皆兼。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校地更是一片荒蕪且雜草叢生,幸得時任新港國中總務張瑞隆主任協助,讓位於國中圖書館的籌備處得以萬事俱備。任職後更才知,新港人從上到下,諸如陳醫師、邱鄉長、各級民意代表、各界人士等,已期盼這所高中近三十年,並一直持續關心促成。陳醫師更於成立期間,動用無數人脈及資源,爭得當下成立高中所需的兩倍設校經費(八億)。筆者何其有幸能有機會參與並快速融入成為社區的一員,在新港全體團結一致的信念下,共同成就全國第一所以藝術為核心的高中建築。
既名為全國第一,校園建築特色的呈現,眾所期待!在召集人─台灣建築界耆老漢寶德教授及諸位設校委員們的用心規劃下,光是校園整體規劃設計圖就改了三大次,每次改變,建築師都要求至少三個月的時間,筆者身為此建築案的執行者,那種和時間賽跑的壓力,真的大到快爆炸!當時身體也因此產生了些問題。然整個校園整體規劃設計,除參考前述所提及的「新校園運動」外,還有一考量是和社區結合!另前述標題所提及的圓形跑道「彩虹橋」,在得標時及前兩次大改變中其實是不存在的,它是在最後一次的大改變中才被產出,然而它確實是整個校園整體規劃的核心和靈魂,它的出現是神話般的偶然,同時也是美麗夢幻的必然。(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