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386期】新港郵便局(二)

作者:張耀元◎錦和高中教師

歷任新港郵便局長
    新港郵便局首任局長永野辰重(高知縣人,原任阿猴郵便局勤務),任職半載即因在阿猴(屏東)感染熱帶麻剌里亞(マラリア、瘧疾),舊疾復發請求恩給辭官(退官)。
    繼任者為吉田修一(廣島縣人),原任臺中郵便局通信掛、鐵道部計理課,任期1916 ~ 1920 年(大正5~9年),1920 年(大正9年)8月升調員林二等郵便局長,在新港任內開設電信電話業務。
    第三任郵便局長為遠山寬造(兵庫縣人), 原任苑裡郵便局, 任期1920~1926年(大正9~15年)。
    第四任郵便局長園田仲吾(鹿兒島人),原任臺北郵便局課長,是歷任新港郵便局長中任職最久,長達14年,影響貢獻也最大。任內擘劃新港郵便局遷建,對南勢街後來發展影響甚大。
    新港郵便局原為木造房舍,原位於北勢街(中正路) 新港的政經中心,周圍除了分駐所、信用組合、庄役場、市場外,距離信仰中心奉天宮也不遠。然而,因郵路變遷由原輕便鐵道,改以製糖會社五分仔車遞送郵件、包裹,原址離車站有段距離運輸較為不便,遷建至新港車站附近乃勢在必行。

 

郵便路線調整與遷建
    1903年(明治36年)12月15日打貓(民雄)車站開始營運,郵務自此依賴打貓北港間通常道路四等郵便線路中轉。1907年(明治40年)10月20日林維朝、江文蔚、林慶生等人所籌設的打北軌道春龍公司(簡稱春龍公司,正式稱呼為「打北輕便鐵道會社」),先完成打北輕鐵線之間的打貓至新港段,故臺灣總督府於1907年(明治40 年)10月31日公告廢止打貓北港間通常道路四等郵便線路(總督府報第2299號)。
    同年11月1日,另開設打貓北港間鐵道四等郵便線路(打貓至新港),自打北輕鐵線每日往復遞送郵件及小包,新港至北港間則以通常道路四等郵便線路遞送。由於北港溪橫阻,故郵便線路僅止於舊南港間,再以竹筏接運至對岸再接駁至北港郵便局。1908年(明治41年)打北軌道春龍公司於北港溪架設專用橋梁後,軌道延伸才與北港正式相通,至此全線才改以鐵道郵便線路運送(註1)。
    1910年(明治43年)北港製糖株式會社,於北港設立新式製糖廠,隔年開闢嘉義至北港間糖業鐵道,1911年( 明治44年)8月30日嘉義線通車(嘉義至北港,亦稱嘉北線),北港製糖會社嘉義線屬動力小型蒸汽機關車,而打北輕鐵線則屬人力手押臺車,運能及效率兩者相去甚遠,故1911年(明治45年)3月31日二等郵便線路發著時刻等改正時,即由嘉義線負擔起運輸郵路,即嘉義—新港—北港(總督府報第3479 號)。
    1914年(大正3年)5月17日新高製糖會社嘉義工場(大林糖廠)新港線通車(大林至新港),臺灣總督府於12月16日公告追加大莆林(大林)—新港—嘉義鐵道郵便線路(總督府報第645號)。然而,新高製糖會社新港線與北港製糖會社嘉義線,雖然在新港都設有車站,但位置卻各據一方,新港線新港車站位於奉天宮媽祖廟前方,嘉義線新港車站則為於街面外郊區(今啄木鳥藥局後方,原新港保齡球館一帶)彼此銜接不易。一直到1921年(大正10年)嘉義線新港車站從郊區遷移至今日新港鐵道公園,以及日後兩大會社整併新港車站,同歸屬於大日本製糖會社所轄(註2),才開啟新港郵便局遷移契機。
    新港郵便局自1914年啟用二十載後,隨著市街發展業務量增加,原木構建築不僅空間狹小,同時對於防火、耐震上亦有諸多改善需求,加上遠離新港車站。故在第四任郵便局長園田仲吾擘畫下,於1933年(昭和8年)11月15日在新港車站右前方覓地新建,新建築物採用磚造併木構為主,總工程耗費六千三百圓,歷時5個月於1934年(昭和9年)3月15日工事完成,並於同月25日舉行落成式會。

 

電信電話設立
    新港郵便局設立二年後, 為因應1904、1906年大地震後市街重建及發展所需,以林維朝為代表於1916年(大正5年)5月30日向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長廣瀨吉郎,提出設立電信電話需求請願。然事與願違,初次申請並未順利獲准。
    林維朝再接再勵,於同年9月22日再次逕向臺灣總督安東貞美提出請願書,此次請願終獲首肯。1917年(大正6年)3月16日正式開辦電信電話業務,4月1日在新港郵便局內開辦公設(普通)電話,通話時間限定於午前六時至午後十時。為因應架設電話電路線材所需,林維朝特寄附鐵線二百貫(約750公斤),並於1917年(大正6年)9月19日獲總督府頒賞「木盃」表揚。此外,1932年(昭和7年)12月21日,新港和其他6處郵便局開始辦理電話交換事務。
    電話不僅開啟通訊的革新時代,也讓商業行銷創造新的利器。當時裝設電話費用並不便宜,昭和初年(1930年代)裝設電話依特別開通規則要交設備費250圓,每年還要繳交使用費108圓,從臺北撥打電話到臺中要60錢,到臺南要90錢,到高雄則要1 圓。
    雖然所費不貲,但相較於電報則方便快速許多了,新港街面商家有志申請安裝電話者躍躍欲試,其中以經營糕餅業名聞遐邇的「桂香齋」拔得頭籌,其電話號碼即為「新港壹番」。
    1941年(昭和16年)2月1日廢除郵便分等級制,1945年(昭和19年)改稱為新巷特定郵便局,新制將郵政、電信分別設局,惟電信業務量不若郵政多,郵便局仍兼掌電信電話業務,故除局長、職員外,另設有一名專責通信手(人工接線生),田川寬治、江金煌便先後於1942~1944年(昭和17~19年)擔任新巷郵便局通信手,其中江金煌於戰後升任第六任新港郵局局長。

 

郵便局服務
早期郵便局以投遞普通郵便物、小包郵便物等為服務大宗,1923年(大正12年),年僅19 歲的林在進入新巷郵便局開始擔任郵便夫(郵差)工作,在《打開新港人的相簿》(註3)一書中有如下記載:「8、9點整理好郵件,裝著近百封信件,騎著腳踏車就出門⋯⋯。若是好天氣,下午5、6點就可回到郵便局;遇到歹天時,7、8點回來是時常。」那時路況條件差,主要交通工具是大輪車(腳踏車),遇到雨天時,牛車輾過的泥土路,就會凹陷出漿,半乾半濕時還得用竹竿將陷入泥濘的車輪扳起,行進相當吃力與不便,遭逢溪水暴漲時,一樣使命必達。

    然而,最辛苦的差事還不僅止於上述,而是半夜的電報!那時郵電尚未分辦,郵電局在接獲電報後先經註解譯文後,再由輪值人員星夜送達,此時夜半時分路燈尚未普及,提上點著蠟燭的燈仔火便得踽踽前行,伴隨而行的除了滿天星斗外,盡是田野蛙鳴聲。嘉南大圳工事進行時,常是一晚接連兩三次的電報,來來回回一夜就耗盡了。

 

 

註1:關於打北輕鐵線,請參閱「【368 期、369 期】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新港世紀回眸〉:打北輕鐵線(上)(下)」。
註2:關於糖鐵嘉義線和新港線的發展演變,請參考拙著,〈新港輕便鐵道百年風華史〉,《臺灣文獻季刊》,74 卷1 期(2023 年03 月)
註3:顏新珠,《打開新港人的相簿》。臺北市:遠流出版,1995 年。更正:【383 期】新港郵便局(一)北港郵便電信局:1897 年(明治30 年)6 月12 日臺灣總督府府令第22 號,公告追加北港二等郵便電信局,同年9 月1 日開始事物取扱。1898 年(明治31 年)1 月1 日改隸嘉義郵便電信局北港支局,同年於7 月31 日廢止(府令第58 號),8 月1 日改為北港三等郵便電信局(府令第59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