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四季風

【384期】秋日迺後街——羅織後街新風貌

作者:王筱雲◎本刊編輯委員

復刻後街舊時光
阿公版腳踏車、八仙桌、長條椅,用老照片對比新建築與舊時樣貌,穿著花襯衫的工作人員穿梭其間;街道兩側的攤商,賣著紅龜粿、草仔粿、碗粿、油飯、炒米粉、炒麵、麵線,彈珠汽水、青草茶、養樂多、芋仔冰,熙來攘往的人群走走看看採買,秋日迺後街活動頓時讓大興路彷彿回到舊時光,有了溫度。

轉變中的大興路
大興路在地店家忙著張羅買賣,開心的說,後街很久沒這麼熱鬧了,希望基金會常來這裡辦活動。新港人喜稱大興路為「後街」,源於它位在奉天宮後方,舊市場位於此,是昔日新港人日常生活的供應站,舊市場撤出後,人潮跟著移轉。2022 年,林懷民老師的老家——培桂堂,重啟大門,誠品書店來駐點,吸引來自各地的朋友走入後街,也感動在地居民,促成林國治美術館成立,新設的店家陸續開張,讓我們看見後街的氛圍似乎慢慢在改變中。廟前是典型熱鬧的廟會活動,後街是屬於較靜謐優雅的空間,可以安步當下,細細品味。
基金會美編組義工,每年暑假規畫採訪編輯營,記錄屬於新港的人事物,大興路場館與店家已經記錄多次,並結合此次市集展示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後街的前世今生。

啟動綠手指工作坊
為了讓大興路再潔淨美麗一點,義工團市集活動前即開始籌畫,結合大興路店家及住戶舉辦綠手指工作坊,聘請盧銘世老師指導大家如何照顧花花草草,如何利用木料讓看起似乎有些凌亂的植栽,能亂中有序展現植物的美。感謝20 多位志工的協助,與大興路金紙店謝太太與賴漂的全程參與,很多人許久沒拿彩筆了,活動中要種花、要畫彩色木板條、要釘木框、又要讓每個彩色木框就定位,花了很長時間,終於讓大興路上有了一致的視覺,每家門戶前自種的盆栽有一定的位置,往後只要悉心照顧植栽即可。

秋日迺街好心情
活動前一週,基金會環保組帶著義工清掃大興路;活動當日一大早,盧老師和義工們用現下盛開的台灣欒樹粉色小燈泡妝點每個角落,別有意境;秘書們身經百戰規劃每個攤商的最佳位置點,許多人的努力,成就秋日迺後街當日大家逛街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