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到23日新港鄉和飛驒市交流30週年紀念之旅,內心充滿感激及希望;這是基金會永華新任董事長的開創之旅、卸任政鴻董事長的告別之旅、也是我這創會董事長的反省之旅。回想83年,剛成立7年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尚未站穩腳步,正逐漸從林懷民老師協助引進全國知名藝文展演,轉型成在地扎根、解決鄉親問題的文教基金會;當時文建會正要到全國各地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在台大城鄉所陳亮全教授協助下,邀請日本古川好友分享他們如何造街、景觀維護、及瀨戶川養鯉魚的社區經驗到台灣,並將南部場次安排到新港,會後邀請村坂先生、蒲先生等在我家喝酒、聊天及唱歌。這快樂的宵夜,從此奠定了往後30年交流的基礎。
和飛驒古川30年的交流,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一、民國83~103年:包括84年和鄭鄉長、葉主席率領新港鄉親到古川學習參與式的造街工作;89年村坂及好友們來台慰問中部九二一災情並訪問基金會;91年邀請古川貴船獅子舞在新港國際青少年嘉年華表演,大大開了新港孩子的眼界;97年古川貴賓拜會嘉義縣政府,並參觀新港奉天宮、復興鐵橋的保存及鐵路公園;102年家瑋得到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經費的支持,在古川深入學習三個禮拜,讓飛驒古川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奠定往後新港和飛驒古川深度交流的基礎;同年基金會別墅讀書會黃會長率成員參訪古川,看到貫穿古川町的瀨戶川,環境清潔維護到可以養活金鯉魚,深受感動!
二、民國103~104年: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負責承辦原汁原味將「古川祭」搬到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覽及演出,和雲科大黃世輝教授,也是現任基金會董事合組籌備小組,深入了解分析古川祭典的精華,精心細緻在台中文創園區雅堂館重現,轟動中台灣,參觀人數在農曆年假期創造前所未有的紀錄!
三、民國105~ 109年:新港青年開始組團到古川見學之旅,體會祭典之外的日本生活、工藝及農特產文化;同時,基金會從古川祭,擴大參與至狐狸火祭、三寺巡禮,為籌劃基金會30 週年慶「台日文化慶典平安祭」預作準備。106年10月13日,在都竹市長、林茂盛鄉長共同支持下,由本僅民間交流提升到官方「飛驒市與新港鄉締結友好城市」,開始台、日互訪交流的新階段(包括贈書、學生互訪學習、設立交流紀念展示館);由於公部門的參與,基金會30週年慶台日合辦2 天的小型國際展演,包括研討會、踩街、台日慶典文化同台競技,不因當天臨時風雨而稍有遜色;107年飛驒新港締結週年慶,新港鄉公所、奉天宮、魅力商圈、基金會共同策辦新港文化展演在古川。
四、民國109~112年疫情期間:不因隔離、禁止出國而減緩彼此交流的腳步;在疫情緊急口罩列為管制品時,政鴻董事長出面號召新港各界捐贈飛驒孩子上學必戴的口罩,飛驒新港面對新冠疫情相互招手彼此鼓舞的照片,帶給大家更多抗疫的力量;經由網路,林鄉長和飛驒都竹市長締約3週年共同發行友好卡暨紀念酒發表會;111年冬天新港鄉親被隔離在家無聊時,基金會籌劃線上漫遊古川,位處亞熱帶的台灣的冬天,並沒有太多寒意,看到電視螢幕傳來都竹市長及何姐向大家介紹一、二公尺高皚皚白雪覆蓋的古川,那份感動,久久不已!
經由網路,新港和飛驒各高中、國中及小學,籌劃更多線上交互問答及合作學習,為孩子開了疫情期間另扇學習的窗口。
五、民國113~未來:疫情後新港及古川共同面對老化、少子化及區域發展不均的世界性議題,加上AI、大數據及地球暖化的衝擊,如何跨世代和年輕人合作?在古川和新港過去30年交流的基礎上,一起思考未來可能作法;目前在新港素園由下而上社區型自主性長期照護,結合社會處方箋營造健康社區的作法,或可供參考。
感謝都竹市長,村坂先生、池田會長、柳先生、駒先生、歷任市長、議長、觀光協會會長、古川祭保存會等及新港各界的支持,飛驒古川和新港才能持續交流30 年,基金會也因此得到文化部社造貢獻團體獎;在演講會上,村坂先生一直想知道,也想要告訴古川的年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以一個非營利、非政府的民間組織,沒有太多資源(以社區營造及觀光發展等公共事務為例,日本公部門比民間擔任更大角色)新港憑什麼可以和飛驒古川交流30年?
除了學自古川,我特別強調,基金會創造了一個平台,當單憑個人力量無法達成的夢想,藉由基金會平台的共同合作,可以讓夢想實現時,這夢想實現的動力,大概是支持台日交流持續30年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