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基金會針對會內工作人員及義工幹部,安排了沛德國際教育機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培訓課程,從認識七個習慣的概念: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到建立高效能的思維模式,學習發揮個人優勢、勇於承擔責任、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做好行動規劃及時間管理、改善人際溝通技巧、學會有效創新等行動,逐步打造平衡且健康的人生。我們更新升級之,相信工程孩子們的七個習慣的革命也蓄勢待發。
方奕婕◎國中輔導員
經過課程洗禮後,輔導員試著將習得的東西運用在自己身上,也慢慢得到一些生活上的改變。七個習慣首先強調「品格」為成功之本,並且將許多他人成功的根本因素總結,在發現現在有許多學校導入七個習慣而獲得很大的正面影響後,決定也嘗試將這樣好的觀念帶入據點,與孩子們分享。
在國中階段的孩子,擁有更多的行為能力,但是社會充滿許多不一樣的價值觀,需要帶著孩子好好培養判斷力。因此輔導員開始從最基本的品格及態度著眼,呼應著提倡七個習慣原作者——史蒂芬・柯維先生的理念,積極心態是最重要的,若沒有這個習慣,其餘再好的習慣理念都難以推動。
孩子們都是一顆善苗,時時提醒孩子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品格,透過大量的故事來引起孩子共鳴,引導孩子真正重要的觀念,讓孩子彼此討論與分享,也更去累積反思的能力,從依賴期成長到獨立期,從「都是你」可以練習轉換成「我選擇」,期待慢慢灌溉,讓善苗有機會長成一棵大樹。
葉俐吟◎國小輔導員
相信工程在國小據點的新學期中,也會將該課程的核心概念與多元課程做結合,期待讓孩子也習得好習慣,並且「帶得走」,活用在他們的課業及生活中。
在合作課程中,透過技藝、手作課程及桌遊遊戲,帶動並引導孩子在合作關係中,看見自己及他人的價值、學習互助的能力,並持續推動以孩子為主導的課程,站在「老師」的位置,培養其規劃、備課、獨立思考及困難解決等綜合能力。
此外,我們更試著將七個習慣課程中「以終為始」的概念,透過讓孩子學會自己訂立學期目標作為練習,以求在心靈及實際生活中,隨時檢視自己的時間分配及做事態度,是否都依著最終的目標而走,更慢慢讓孩子能學習珍視自己及他人的時間,體認「要事第一」,將時間做更有效率的運用及分配,慢慢讓改變的可能發酵並激發出更棒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