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我來到新港文教基金會擔任社工員,繼嘉棋社工之後,與其他夥伴一起接下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畫的陪伴任務。相信工程的工作人員團隊有社工員負責資源連結,整合義工網絡與關懷社區家庭;輔導員及兼職老師在班級現場陪伴國中及國小據點的孩子們。此服務操作模式,在多年實務經驗中不斷調整修正,逐漸地建構出穩定有效的服務基礎。
相信工程的課程執行非常倚重輔導員及老師們的專業。國中據點的琪媛老師同時也是學校的輔導老師,她長期協助團體輔導課程;相信樂團的王忠清老師與張詠恬老師,共同指導樂團樂器及歌唱技巧;體育課仲威老師在各國小間穿梭帶領體能課程;近期國小據點更加入基金會培育的新港誼(新港大專聯誼會) 義工長益及大同,擔任兼職課輔老師。長益把擔任英文家教的本領用在據點的英文基礎課程;大同將擅長的團康技巧用在團體活動中,讓學生們親身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他們從國中就加入基金會的「文教小義工」,成為大學生之後,更能看見社區的需要,起而投入據點參與協助國小課程。長益曾說:「希望能幫助孩子們打開視野,讓他們知道升學不是唯一目標,相信工程提供的多元課程資源,讓他們可以去享受童年該有的歡樂成長。」
這些年來,社會型態及家庭結構快速變遷,相信工程的服務也需要回應各種挑戰,例如 : 近來因應新冠疫情而起的遠距教學,就迫切地考驗著我們慣有的課後陪伴服務模式。我們期許,社區裡的家庭及孩子們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我們相信工程團隊陪伴的身影。計畫起初如此,以後也會是如此。
相信工程早期,因為希望讓孩子參與其中有家的感覺,與孩子關係的培養比較親和,早期孩子們都是親暱地叫我棋哥,而後來為了給予孩子們參與課程要遵守團體規範及學習尊重,統一讓孩子們稱呼我們這群陪伴他們的人為老師(社工員、輔導員、大學生志工)。雖然稱呼不同了,但對孩子們的關愛仍是一樣的。
我在相信工程度過了四年,不只陪著孩子們經歷許多第一次體驗,對我自己也是,從開墾田地種菜、騎單車遠遊、製作明信片義賣、學習烹飪美食等。「相信‧ 小改變的力量」,這群因為家長忙碌或是隔代教養,經常下課後在村莊裡遊蕩的孩子們,只是需要有人陪伴、關懷,他們這群幼苗就可以長得更加茁壯。
這份工作擁有許多自我決定的空間,透過孩子的反饋及小組間的討論,啟發我不斷去形塑我想給孩子們什麼?又要帶孩子們往什麼地方去?雖然我們的陪伴只是孩子們人生的短短幾年,但相信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每一個陪伴都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