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是我們的母親,赤腳走在泥土地上,就像投進媽媽的懷抱一樣,是一種溫馨舒服的感覺。」陳協和如是說。但是,曾幾何時,當農藥大量使用後,我們不敢再赤腳走進田裡,所以六年前陳協和在父親往生接下農田工作後,許下每天能赤腳走在田間農耕的心願,當開始種植疏菜時,就是要無毒無化肥,友善土地的耕種模式。
中庄是蔬菜專區,早期部分農民也兼作蔬菜小盤商,造就了目前中庄兩家專業供應全聯蔬菜的祥好與白鷺鷥大盤商,種菜雖然辛苦,但是生活有餘。從小陳協和就協助父母種菜,務農對他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是當他說不用農藥與化肥時,所有長輩都笑他:「那是不可能的事!」連自己的母親都反對,但是他投注很多心血,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好友戲稱的「溫馨農園」,整個園區分成三大塊,北面是蔬菜區、中間是休憩區、南面是園藝區。種植蔬菜,他自有一套友善耕作的方法:一、配合氣候,種植當季的蔬菜,春夏以菜豆、絲瓜、金針、薄荷、秋葵、莧菜、空心菜、青龍、茄子等為主,秋冬以南瓜、高麗菜、花椰菜、包心白菜、紅鳳菜、各類萵苣類等為主,當季作物抗病力較強;二、養天敵克服蟲害,園區有架設簡易網,鳥兒會協助吃蟲,不刻意驅趕,並養青蛙來吃小蟲,效果還不錯;三、水洗法,水洗葉面,去除病菌,晚間等輻射熱散去再澆水,對植物的成長較佳,地表溫度若太高,水澆下去,對淺根的蔬菜作物是不好的;四、拉大植株間距,保持通風,陽光充足,植物較不易得病。
除此之外,就是施少量的有機肥,有時會將有機肥泡在水中成為液肥,吸收效果更好;園中所產生的殘葉、雜草,就集合成堆,做堆肥,再攪拌進土裡當有機介質與養料。辛苦的是,草長得比菜還快,得每天除草,老婆和媽媽是他的好幫手,協助他除草的問題。
園藝區有好幾百棵花木,有的定植於土中,有的養在盆子裡,四季都有花開,坐在休憩區,眼望的是五彩繽紛的花木,盡是舒暢的感覺。
陳先生所種的蔬菜品質佳,廣受親朋好友的喜愛,週六日休憩區裡通常是高朋滿座,親戚好友相約來此,現採田中蔬菜,現場烹飪,外帶一些美食,只需一會兒功夫,一桌養生佳餚就出現了,吃著飯,大家聊天說笑,好一幅農家樂。
童話幼稚園的老東家,高齡94歲的光勳伯,每天騎著腳踏車到農園報到,泡壺茶和陳家人聊聊天再回家,身體變得更健康硬朗,問他為何每天都來,他說,習慣了,而且這裡環境好,感覺很輕鬆。不只光勳伯,三不五時就有村人走進來,坐一坐、喝杯茶、聊聊天。母親也因為人來人往,有了聊天的對象,不再一人呆坐,心情開朗了,身體變健康了,孝順的陳協和夫婦欣慰的說,這是經營這塊農園最大的收穫。
四年前擴建這個休憩區,原本是提供中庄志工隊儲放工具、討論事情、聯誼活動使用,結束志工隊,陳先生有一個願想:希望這塊園區提供村人、好友多一個可以走動的空間。來日,他希望將休憩區修建得更友善完備,招待客人喝杯下午茶,蔬菜自由採摘,喜愛的花木可以帶回家,自由付費,變成一個真正的休閒農園,他歡迎各地同好,來此坐坐。
陳先生目前還在台化麥寮廠上班,每天一早5點多,就到田裡工作,他笑說,必須在新港吸足了新鮮空氣,才有動力到麥寮;下了班,直奔田裡繼續幹活,一點也不累。他會在這裡拉二胡、聽音樂、蒔花、種菜、養魚,陪村裡的老人家泡茶聊天,與家人共進晚餐,直到晚間10點回家,梳洗、躺平、睡覺,農園是他的第二個家,一個充滿溫馨的家園。
如果能放下物慾,生活其實很簡單,心靈卻滿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