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還在安和國小服務時,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崇豪來找我,告訴我基金會要推動一項弱勢孩童的學習輔導計畫,希望透過教育與陪伴,讓一些孩童建立好的學習習慣與價值觀,也概括說明執行的方向和細節,我知道這是一件意義非凡但又是成效難以評估困難的工作,當時還很佩服基金會的勇氣與遠見,因為他們看到教育需要關切的重點,希望透過扶助計畫幫助社區一些孩童的學習,藉由社區的力量修正及補強現存教育系統的缺失,擔負起一些教養的責任。
弱勢家庭的孩子,家人往往無暇照顧或不知道如何管教他們,回家後看電視,打電動成為主要的娛樂;有的放任他們在外面玩耍遊蕩,甚至被幫派吸收了,那以後付出的社會成本將會更大。如果能夠利用課後一段時間藉由活動的規劃,讓這些孩子有個去處並從過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建立好的常規與品德,朝向正面積極的價值觀,進一步影響家人,將會帶動社區的整體發展。
每當星期二、五,陳醫師與黃教授,總會一同來學校關心孩童的學習,落日餘暉照著長長的背影,其實我的內心非常的感動,在教育現場我知道那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他們努力的想協助弱勢孩童的學習,也瞭解到貧窮地區的的孩子 是要靠教育來翻身,沒有一個孩子 我們可以讓他落後,這一直是社區發展重要的方向。
這一年裡我看到許多老師的用心,課程中努力想激發孩童的學習動力,讓孩童發現自己的夢想,並協助他們實踐;企圖讓他們從教室的客人變主人,建立自信,注重合作學習以及團體活動方面等群性的發展;計畫中除了課業的協助外,小團體輔導是主要推動的方式,重視差異化及生活教育的發展,包括待人接物、品德教養,或是對土地、文化的認同,因此舉辦了許多別開生面及意義深遠的活動。
而執行將近一年的計畫,成效如何?學生的改變有多少?確實很難評估。因為在教育的場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孩子,環境背景及學習的態度南轅北轍,如何幫助他們脫離偏差行為,發展自己的潛能,需要老師很高的智慧,付出很大的耐心與愛心,才能看到孩子們的改變。在課堂上現場老師的執行與學生的學習,仍有許多需要摸索適應,而學生的學習態度又是教學成效的關鍵性因素,也是最困難改善的一環,跌跌撞撞中,有時家長不一定支持,而學校老師也懷疑,要怎麼前進?是必須思索的重要課題,如何永續經營及慢慢的理出自己未來課程的走向定位,是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問題。
相信工程計畫的執行僅靠個人或文教基金會的力量是否足夠?相信答案是否定的,經費的來源及人員的流動都是執行上的風險。加上弱勢教育其實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課程的規劃,活動流程的安排,除了基本的熱情之外,需要更多經驗豐富志工的投入;而這個計畫大部分在學校實施,如果學校單位從一同協助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給於更多教材及課程上的支援與建議,讓愛心與專業結合,並能適時提供協助及指導,應該可以縮短新手老師在教育現場摸索的時間,提昇教學目標,強化整個計畫的執行力。若孩童生長的社區對於弱勢學生有更多的同理、更多元的包容、更溫馨的尊重,就是協助他們超越陰暗,邁向光明,找回尊嚴與自信的不二法門,那任何的扶助計畫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粒種子掉在地上,如不加以澆灌、照顧,將只是一粒乾枯的種子。相反的,善加護持,或將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