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50期】從笨新南港義塚至新港生命紀念館(二)

作者:陳素雲 ◎本會義工、編輯委員

建於昭和二年(1927)的萬靈堂,攢尖式八角形磚造的特殊外型,堂前拜亭懸掛一副木製對聯:「平原碧壤墳高築,殘魄幽魂穴共棲。」此聯為林維朝所撰(可惜今已遺失);另一副對聯則為「蔓草荒烟埋姓氏,殘山剩水安魂靈」。萬靈堂旁的金爐亦為磚砌,造型獨特,頗為典雅古樸。
萬靈堂後為一高塚,墳塋為磚砌。萬靈堂神案後有兩扇門,中間為通道,兩側則是堆積如山的無主骨骸,頭顱骨與手腳分開堆置,頭顱排排累堆,手腳則如薪柴般整齊疊堆。萬靈堂在民國七十年代第一公墓建好之前,一些無主枯骨仍持續移入,如新港國中大門對面,原豬屎塚的無主枯骨亦移入此塚,故萬靈堂亦有人稱之為「萬人塚」。
據新港耆老所述,萬靈堂的陰靈相當靈驗,以前有新港人到北港賭博,路經此地都會停下來到萬靈堂拜拜,祈求賭運亨通,果然,手氣奇佳,十之八九都會贏錢。返程時,都會買北港大餅來納骨堂前拜拜還願。
清乾隆年間創立的新港西義塚,原是由仕紳階級倡導的社會喪葬救濟,受益的對象為社會底層的貧窮百姓。然至清末或日治時期,仕紳階級及地主富商,也開始移進「義塚」內安置,義塚逐漸轉型為公有墓地,故窮苦貧戶的簡陋土塚或無名「古墳」間,常夾雜著頗為宏偉的私人墓園。這在台灣其他地區亦時有所見,如新竹仕紳林汝梅,仙逝於光緒二十年(1894),其生前富甲一方,聲名遠播,在昭和年間撿骨後,亦遷葬於義塚公墓內。(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