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utton
新港世紀回眸

【245期】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新港進香之史蹟(下)

作者:陳素雲 ◎本會義工、編輯委員

在進香史上最具靈驗,值得大書特書的,則是昭和十年(1935年)南瑤宮的笨港進香,四月十九日,由彰化市尹(市長)佐藤房吉擔任進香大總理,所率大媽會、四媽會進香團,及跟隨前來的香客即達數萬人之多。突於4月21日清晨六時許,遇中部大地震(屯仔腳大地震),之前隨行「香擔香火」即屢次發火示警,而進香團團員及其家屬竟無一人罹難,如此神蹟在一傳十、十傳百擴散之下,更使信徒相信此乃媽祖靈驗護佑,因而更加深虔誠進香之心。為感謝聖母庇佑,特獻鐵製「賽錢箱」以贈新港奉天宮。
1935年4月21日清晨六時二分,大安溪中游流域,發生芮氏地震規模7.1級的「新竹-台中大地震」,有感區域幾乎遍佈全島,造成台灣地區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
1935年4月26日《臺灣日日新報》第四版<彰化媽祖大祭典>,報導進香回來的情形。報導中特別提及「途中平安」,這次進香活動並沒有因地震的影響而停辦。是年4月24日下午一時,進香團員約六萬餘名分路數次抵達彰化。彰化近郊、大甲、臺中、豐原、東勢各郡的善男信女,從早上就自備香燭,陸續結隊而來,導致市內外非常混雜。各媽祖神轎前,有臺灣音樂團、其他陣頭,巡遶市內,到下午五點結束。來參拜者不下十萬人,實在可說是人山人海的熱鬧。
根據新港公學校《學校沿革誌》昭和十年(1935年)4月20日記事,彰化地方有約三萬媽祖信眾來新港,借宿在民家及新港公學校校舍。新港耆老林華嵩回憶昭和十年那一次南瑤宮到新港進香,真是盛況空前,數萬香客將新港擠得水洩不通,當時奉天宮沒有香客大樓和禪房,只有新港戲園(按:新巷座,光復後改名新港戲院)提供住宿,但還是遠遠不夠,香客就住到民家,林華嵩說他家就住了十幾名進香信徒,其他鄰居也都招待了七、八名,大家都提供膳食和住宿,一共是三天兩夜,完全免費,但是彰化南瑤宮來的信徒,為感謝新港媽祖信徒的熱誠招待,常常是在臨回去之前,送給招待的民家金子、鍊子;如果招待者是做生意的店家,則送以匾額。
當時糕餅業龍頭—新港桂香齋,是時任新巷(1920年新港區及月眉潭區合併為新巷庄)庄長林蘭芽(1893-1977),與股東蔡德、林玉澤、何碧山合股經營,亦提供免費膳宿熱誠招待。隸屬於南瑤宮老大媽會的北管曲館巨擘梨春園,為了感謝桂香齋的熱情款待,特致贈「大道生財」匾額(目前仍保存於桂香齋舊址東洋照像館),上書:南瑤宮媽祖新巷進香蒙桂香齋大寶號按接特此留念/乙亥清和之月彰化梨春園諸同人致贈/磺溪王蘭生書。
新巷(新港)庄長林蘭芽亦開放平常門禁甚嚴的自家宅第林家古厝,作為彰化口庄(在今花壇鄉)北管玉梨園團員住宿處所,並提供豐盛的膳食,玉梨園代表者劉東榮、莊垂永、曾木枝特請書畫名家王蘭生畫竹刻匾題詩以贈:「揀得林中最細枝,結根石上長身遲,莫嫌滴瀝紅斑少,恰是湘妃淚盡時。」
有趣的是梨春園致贈桂香齋的匾額,及玉梨園贈送林蘭芽的書畫木匾,均出自王蘭生之手。王蘭生(1877 -1958),清光緒年間生,彰化人,為黃元璧得意門生,詩書畫俱工,尤善繪蘭竹,有鄭板橋之風。贈匾者為了答謝新港仕紳之殷勤招待,且以林蘭芽乃秀才林維朝(1868-1934)之後,出身書香世家,故以書畫界名家王蘭生書畫相贈,足見交誼之深厚。
彰化南瑤宮與新港奉天宮,雙方面的感情,自古以來就非常熱絡。光復至今,彰化南瑤宮仍持續至新港奉天宮會香,兩宮宗教情誼仍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