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將困難排除在外,將愛保存在內的地方;「家」是讓普通人變得偉大,讓偉人變得平凡的地方;「家」始終是我們最嚮往的地方。一群新港囝仔在新港文教基金會這個大家庭的陪伴下成長,其中有38位將透過繪畫、立體造型、設計、影像紀錄等創作形式,傳遞他們對新港及基金會這個「家」的想像,並為基金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活動揭開序幕。
「三十」恰逢由少年轉為壯年的年紀,人們不再有少年的稚嫩,卻多了一分成熟氣息。而所謂「三十而立」指的是內在的立,內在的心靈獨立。把一切學習用於自我,心靈建立自信的年紀,不再與許多外在事物對立,反而與其更融合。有了心靈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自己做的事堅定自信,自己認可了:我一生的所為準則。
本次展覽以「所看見的風景」、「家的情感寄託」、「生活記憶軌跡」等三大主題,三者交織成為一首首三十青春進行曲:「不再是少年─新港囝仔創作展」。
【所看見的風景】
在嘉南平原,一整片稻田背後代表的是在地人的生活。我們所見到的這片美景,是因為他們的辛苦付出,所創造出來的。你看得出它的翠綠健康,將來會大豐收,你也有可能看得出它因為災損而感到可惜。在關注它的同時,我們也參與了這個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林于景的「故鄉的原因」,不管從哪個方向來到這裡,最明顯的還是那一片稻景。農夫在辛勞付出的同時,這片景象早已偷偷地跑進你的心裡。它是那麼的平凡,卻又那麼的獨特,背後代表的則是生活,而對我們來說,卻是一份彎腰而來的禮物。
【家的情感寄託】
無論是繁華的家,還是樸實無華的家,家始終是我們最嚮往的地方。家庭成員之間都存有關愛、體貼、寬容和理解。家是溫馨的港灣,是我們情感寄託和真情流露的地方。那「家」是什麼?家是心休息的地方,是一個可以容下你的錯誤、興奮、無奈、歡笑和眼淚的地方,也是一個你不必一直戴著面具的地方。家裡的每一個人彼此相依,雖是家人,但更多時間像朋友。
吳芷涓的「禮物」,今年剛上大一唸服裝設計的她說:「從小到大,不曾送過什麼禮物給媽媽。在媽媽的衣櫃裡,從沒有看過一件正式的洋裝。自從學了服裝設計相關技能之後,也不曾為媽媽量身訂做一件衣服。媽媽的生日就快到了,我將親手製作的洋裝,當作禮物送給媽媽。」
【生活記憶軌跡】
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三十年以來,廣大的義工,是基金會參與新港在地每一項社區事務不可缺少的力量。代表了台灣從戒嚴時期轉向民主時代裡,公民力量的轉變與釋放。進而讓公民能夠發掘自己社區的問題與困境,並進一步集合大家的力量來面對。無論是在地居民或是基金會義工,在參與社區事務的過程都是公共性力量的展現,也是對基金會所從事公共性事務的認同。這些理念和行動,反映在基金會草創時期的前輩典範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受其影響,投身義工參與及社區事務。於是,參與公共事務、解決社區或甚至找出新港面臨的問題、進而跨世代的攜手合作,讓新港的義工群像有了新的模樣。
紀錄片「集體英雄」是從青年視野所拍攝的,它紀錄了新港文教基金會各組義工從早到晚,在新港這塊土地上努力的身影;「鏗鏘不再」反應著北管文化在求新求變時代裡的演變;「合你相伴」記錄著傳統農村地景的面貌與老師傅的技藝傳承;「農場裡的義式生活」訴說著1/2自然農場與食農教育的價值。這群新港囝仔藉由不同的面向與表現手法,在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中,共同為新港公共事務與生活軌跡,留下不可抹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