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崑劇
崑曲──明嘉靖四十二年前後,梁辰魚著《浣紗記》,用魏良輔等所改良的崑山「水磨調」歌唱,成就了呂天成《曲品》所謂的「新傳奇」劇種,從而奠定了「崑劇」。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宣佈「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共鑑定十九項,其中包括日本的能劇、印度的梵劇,而中國的崑曲名列第一。崑曲以抽象、寫意、抒情、詩化為其特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至今已發展成一種既為豐富成熟而又婉轉優雅的戲曲。
關於台灣崑劇團
在文建會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支持下,1991年開辦的「崑曲傳習計畫」,廣泛邀集大陸最優秀的崑劇表演藝術家來臺傳承推廣,多年來培訓出一批專業表演者,為了延續此計畫的成果,2000年春天,在洪惟助團長(新港人,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的帶領下,以參與傳習計畫的優秀成員為基礎,組成了臺灣第一個專業崑劇表演團體──「臺灣崑劇團」(簡稱台崑)。
數年來,臺灣崑劇團經常參與兩岸崑劇聯演,2000年4月及2006年7月應邀赴大陸蘇州參與第一、第三屆「中國崑劇藝術節」演出,獲得中國大陸崑劇界一致的肯定與讚揚。2006年7月應溫州市邀請在溫州鹿城文化中心演出《爛柯山》兩場,媒體爭相報導。2010年赴日本宮崎縣演出,並在兩所小學舉辦講座,受到熱烈的歡迎。
關於浙江崑劇團
浙江崑劇團成立於1955年,是由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樑等,在原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成。也是當全國唯一的崑劇藝術表演團體。
經過五十餘年的努力,浙江崑劇團業已成為享譽海?外的著名崑劇團。浙崑同時著重於崑曲折子戲劇目的保存與傳演工作,這些折子戲經過數十年不斷的磨礪雕鏤,已然成為當今中國崑劇舞台藝術精品,曾先後?十次應邀前往日本、泰國、韓國、瑞士、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及地區訪問演出。
星火燎原 浪漫愛情─《范蠡與西施》
本劇改編自明傳奇劇本《浣紗記》,《浣紗記》梁辰魚撰,四十五齣。劇演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用文種、范蠡,奮發圖強。越國為復國仇,用美人計,獻西施。勾踐臥薪嘗膽,力圖再起。夫差眷戀西施,耽溺酒色終至敗亡。范蠡於功成後,偕西施泛舟於五湖之上。